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柯尔克孜族简介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语: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与吉尔吉斯族是指同一个民族,属于汉语的同名异译。该民族主要分布于中亚,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现代汉语对居于中国境内的这一民族常称“柯尔克孜族”,对居于中亚的这一群体称为“吉尔吉斯族”。中国境内约有16万柯尔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图)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历史

(图)一位传统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吟唱诗人一位传统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吟唱诗人

突厥语 Qırğız,即中国史籍记载的黠戛斯,就是今天的柯尔克孜人,《史记》中最早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情况,称之为“鬲昆”。两汉时期称“坚昆”,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唐朝时根据汉语的音译通称为“黠戛斯”。宋、辽、金时又称“纥里迄斯”,元朝时称“吉利吉斯”等,这些名称其实都是各时期各种不同的音译。

吉尔吉斯人原本世代居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的盆地。到17世纪,受到准噶尔蒙古人和俄国人侵略,渐渐迁移到天山的伊塞克湖一带,即今日吉尔吉斯共和国之地。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蒙古后,吉尔吉斯人被清朝统治。后来清朝衰弱,中俄北京条约将伊犁河及天山一大部份割让俄国,因为人随地归,吉尔吉斯人从此被俄国统治。

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亚等地的柯尔克孜人公元10世纪前后就皈依伊斯兰教。 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约250万柯尔克孜族人,与现今的在中国新疆的16万柯尔克孜人均信仰伊斯兰教。

语言文字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属于突厥语族钦察语支。历史上,柯尔克孜族曾经使用过突厥文,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则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而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则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柯尔克孜语。

文化艺术

(图)柯尔克孜族双人舞柯尔克孜族双人舞

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最著名的是《玛纳斯》,有20多万行。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描绘了玛纳斯家族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口头文学,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何尔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尔奇、玛纳斯奇是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还肓多种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如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拔河、荡秋千、夜游、捉迷藏、欧运、姑娘追,等等。民间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口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却奥尔(牧笛)等。

柯尔克孜族还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著名。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头巾、枕头、被面、衣袖边、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出各种的精致花纹,其中有花卉、飞禽、走兽和各种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他们编织的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古朴耐用。各种工艺品以红、蓝、白色为主,尤以红色最受欢迎。

服饰

(图)柯尔克孜族服饰柯尔克孜族服饰

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所以他们的服饰也有高原的特点。这个民族十分注重戴帽子,帽子的品种也很多,男女一年四季都喜欢戴一科一名叫“托甫”的圆顶小帽,多用红、绿、紫、蓝等色的灯心绒做成,年纪大的多用黑色,戴帽被认为是一种礼节。到了冬季,男子和姑娘戴帽还喜欢用羊羔皮和狐狸皮做成的皮帽,戴上这种帽子显得非常精神。还有一科t用黑羔皮或狐狸皮做成的圆形高顶皮帽,它的护耳特别长,既可卷上去,也可以放下来,外出时可以抵挡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还有一种边缘用羊羔皮或狐狸皮做的圆形高顶皮帽,顶部用绸缎,其他部位用灯心绒,男子顶部多用绿色,女子的则用红色,多为冬季使用。在夏季,柯尔克孜族的男子戴一种白毡帽,这种帽子作为柯尔克孜民族的一种象征,帽子下沿镶有一道黑线,四周帽沿上卷,左右两侧开一道口,帽顶为四方形,有珠子和黑色的缨穗。夏季柯尔克孜族男子喜欢穿白色的衬衣和黑色的坎肩,戴上这种白毡帽,显得别有一番情趣。

柯尔克孜族妇女的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喜欢穿红色的短装和连衣裙,衬衣直领宽大,显得舒适。裙子多褶形圆筒状,下端束于腰,下端镶制皮毛,显得华丽富贵。妇女无论婚否,均喜欢穿黑色或紫红色的坎肩,姑娘的坎肩前胸缝有彩色有机玻璃扣、银扣、铜钱、银币等。耳环、戒指、手镯、项链也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有的还在长长的辫子上系上链子和银元,表示吉祥和富有。妇女们头上的装饰品也很多,大多喜欢戴红、黄、蓝色的头巾,年纪大一点的妇女则围较素的头巾。年轻妇女戴一种名叫“塔克西”的圆形金丝绒花红帽时,还要蒙一块漂亮的头巾。冬季,妇女除了围围巾也戴皮帽,以抵御帕米尔高原上的寒冷。

男子多穿一种无领的“袷袢”(外衣),里面穿竖领单襟扣领衬衣,腰问系一根皮带,挂一把小刀,下着条绒裤或皮裤,脚穿长统马靴。

日常食俗

(图)柯尔克孜族烤全羊柯尔克孜族烤全羊

一日三餐,除早餐为馕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面食、马、牛、羊肉为主;在农区以粮为主食,但肉类仍占有很大比重。粮食大都用来磨面做馕、面条、奶皮面片及“乌麻什”(用麦面或青稞面做成的稀粥)、“库依马克”(油饼)、“包尔骚”(油餜、“巧巴拉”(馄饨)等。制作面食时常用皮制的擀面布。也用奶和米制成一种叫“西仁古鲁西”(奶油甜米饭)的食品。受其他民族影响,凉面、油塔子、包子和抓饭等也已常见。日常蔬菜不多,品种不少,仅洋芋(土豆)、圆白菜、洋葱较为常见,并且很少与肉类一起成菜。很多肉类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为主。其次大都做成独具特色的灌肺(库衣安吾普阔)、灌肠(贝吉)、油炒肉(库尔达克)、肉汤(骚尔泡)等。奶和奶制品在柯尔克孜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见的有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酸奶(浓、稀酸奶)、奶饸等。在农村和山区,过去用餐时都使用木制餐具,现在大都被瓷器所替代。平时喜用青稞、麦子或糜子发酵制成的一种名牙尔玛的饮料饮用,柯克孜族好饮茯茶,煮沸后加奶和食盐。

风俗习惯

(图)柯尔克孜族婚礼柯尔克孜族婚礼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歧视。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宗教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牛。除此,还信仰“乌买”女神。信奉祖先和天神,他们朝南方祷告,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转信伊斯兰教,属于正统的逊尼派。在东北部分柯尔克孜族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婚庆节日

(图)诺若孜节诺若孜节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好饭好菜摆好,以示庆祝,并且还要用小麦、青稞等七种以上的粮食做成一种名为“克缺”的食品,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饭食丰盛。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结婚仪式是在女方家里进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亲戚、伴郎等人陪同,骑马送到女方的家里;婚礼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在吃其他食品时,摆在桌上的盘里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重点阅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