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93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崛起策》:从中美经济共生体谈起

[复制链接]

22

主题

8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candid9282 发表于 2009-11-25 22:0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崛起策》:从中美经济共生体谈起连载一   《中国崛起策》   2004年10月,国际知名的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刊登了一篇题为《龙与鹰》的文章,饶有趣味地阐述了当前世界经济的根本特点。其论点简单阐述如下:当前世界经济由两个火车头拉动——中国小火车头和美国大火车头。中国是世界的产品生产者,或称为“世界工厂”;美国则是世界的消费者或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负责消费世界各地生产的产品。亚洲各国把对美国的产品出口看成是自己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和经济驱动力。中国和其他亚洲各国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美国,产生了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积累了丰厚的外汇储备。亚洲主要经济大国为了支撑及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把自己赚来的外汇储备再投入到美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购买美国的债券和股票,用自己的钱去促进美国消 费者的消费。美国消费者本来就有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在有了亚洲大金主如日本和中国巨额借贷下,美国的消费市场更是无比旺盛,美国人大量购买来自亚洲各国,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中国这台世界工厂的发动机。这样就产生了中美经济连体婴儿的现象: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上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奇特的模式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和个体能无限制地提前透支消费下去,因为这样负债消费到一定时候就会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置国民经济于险境。事实上美国的双赤字现象一直为国际经济界关注,也就是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的问题。财政赤字是由于美国政府不断扩大的开支引起的,而经常项目赤字是由于美国政府和消费者支出大于收入所引起的。这两项赤字就像两颗不定时的炸弹,一直悬挂在世界经济的上空。   该文的论点虽说有一定的简化,譬如说世界各国当然不止出口到美国,中国也当然不仅是世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消费大市场,其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但是,该文的中心主旨基本反映了世界的现状,即世界各地许多重要的经济体仅靠内需难以拉动其经济的增长,便过于依赖美国消费者和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于是一个基本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美国能持续地、长时期地消费各国产品?美国内需增长的驱动力在哪里?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zqslp2008 发表于 2009-11-25 22:45:54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史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元金本位的体制,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地位建立了国际美元金融体系。战后布莱顿森林体系更是有助于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援助深受战争重创的欧洲大陆和日本,成为国际大金主。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则吸取了过去原始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教训,开始了全面实施凯恩斯主义和建立现代福利国家的进程。这一期间资本主义融合了许多社会主义改良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具有人性化和社会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不仅是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英国和北欧建立了现代福利国家,即使在自由竞争思想高度发达的美国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工程和社会改良,以改善劳工生活,保护基本的劳工权利,这一阶段美国工会的权利也得到了扩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国家社会政策决策。凯恩斯主义更是强调通过改善大众的生活来提高大众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著名的口号就是“节约不是美德”,节约在古典经济时期也许是美德,但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却是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因为过高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消费,进而无法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刺激大众消费,建立和扩大中产阶级,市场经济配以现代的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体系而避免了资本主义崩溃的危机,进而成功地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是日本、西德战后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的版图。由于战后布莱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不可以对其他货币贬值,相反日元、马克、法郎和英镑却可以对美元进行贬值。日本和西德利用有利的战后条件如韩战和越战等迅速扩大生产,并进一步对美元实现贬值,扩大对美出口,日、德因此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二是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许多生产部门不敌日、德,竞争力日趋萎缩。美国巨额投资欧洲、日本的时代宣告结束,日本和德国资本开始大举进军美国。三是日、德的经济奇迹创造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消费者。当时响彻云霄的口号是“日本天下第一”和“日本买下美国”;德国人也很骄傲地宣称“我们在政治上是被抛弃的民族(输了战争),在经济上是被捡选的民族”(西德的经济崛起)。   事实上日后的发展证明,日本并没有“买下美国”,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远不能和美国相比。其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德国的国内市场狭小,分别拥有一亿两千万人口和八千万人口(按今天的标准计算),国内市场的饱和线很容易达到。一旦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后,日、德经济体就非常依赖外在市场。美国拥有超过三亿的人口,消费力极为旺盛,分别相当于两个半日本和近四个德国 (按人口计算)。美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是全球最发达和健全的,美元又是超级国际货币,因而一般财经人士都会认为投资美国是最安全、最上算的,稳赚不赔。另外,日本、德国等新兴经济体生产力的急剧提升和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造成的产品过剩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但是美国消费者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消费,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来源。这样就产生了本文开头所阐述的现象,亚洲经济体源源不断地注入资本到美国,不仅投入美国的金融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也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以资助美国消费者消费。一旦美国消费者偃旗息鼓,亚洲的生产发动机仿佛就会歇火。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美国在生产领域不断败下阵来,交出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的优势,却在国际金融领域成了大赢家,无数国际资本投入到美国市场。美国人总是在消费,却总是有钱消费,也总可以借钱消费。美国是借入钱的一方,却俨然成了“大爷”。因为美国拥有美元的优势,可以魔术般地通过升值、贬值和汇率利率的变化来变换借贷的数额;借出钱的一方却无比依赖美国,一是期望美国消费者消费,二是提心吊胆地观望美国的汇市和股市,美国一打喷嚏,全球就感冒。   这种现象也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困境: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很像过去日本和西德的崛起。很多当前的经济现象如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大举投资美国资本市场和购买美国债券等等,都在10年、20年或是30年前国际经济史中多次出现,只是当时的主角分别是美国对德国、美国对日本、美国对亚洲“四小龙”罢了。其实,中国崛起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强权的崛起在于,中国是以13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如果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势必将创造无可争议的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将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层和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正可以借力使力,利用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壮大自身,不仅让世界的生产资本投资中国,也让世界的金融资本投资中国。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有利的条件,却没有利用起来,甚至长时间忽视了中国庞大的潜在内需市场呢?这恐怕得从思想观念上谈起。我国在过去“左”倾思想占主流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过度的平均主义和“一大二公”加上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低效和僵硬让国家错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佳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更让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出于对过去极“左”思潮的反思和否定,中国一些理论精英在改革开放以后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比较赞赏,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发展经济至上的思想成为主流论述。这样一来,不少人就认为只要实施了市场经济,只要实现了经济民营化,只要消除了平均主义,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20世纪90年代的某段时间内,经济自由化和私营化的思潮达到了顶峰,甚至有人主张把教育产业化、医疗私营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更是严重缺失。由于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相对滞后甚至倒退,普通民众虽然经历了生活水平的高度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医疗等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和基本社会保障的缺乏,造成了普通老百姓怕丢掉饭碗、怕生病、怕老无所养、怕孩子念不起书的心理,使得大多数民众即使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后也怯于消费,而宁愿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xiaolaixi 发表于 2009-11-25 23:24:59 | 只看该作者
选择市场经济是一项完全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邓小平当年英明的决定,也许中国人今天还会为“姓社姓资”纠缠不休,蹉跎岁月。在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经济落后的年代,如果我们中国人还不能集中精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绝不会有中国崛起的壮阔历史画面的展开。然而,任何思想观念都要根据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历史条件加以修改,以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并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来检视非常流行的一些观点和某些误区:   观点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模式和最佳的经济制度。   解析:不全对。市场经济当然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马克思本人也说过,资本主义诞生以来200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过去2000年的总和。单纯计划经济在全球的失败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成功。但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模式也具有天然的缺陷。市场经济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有钱的和无钱的、有能力的和相对缺乏能力的、竞争中成功的和竞争中失败的极容易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阶层,形成赢者通吃、败者被淘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象。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天然关心的是利润增长,并不必然关心普通劳工的生活和利益。当越来越多的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劳工的所得收入没有增长,而福利待遇也没有增加的话,就会产生早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即生产过剩的危机,产品无法被消费,大量积压,进而引发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另外,如果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控制了某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领域如能源、交通和金融,那么尽管该发展中国家也采取市场经济,但因为本国的民族产业培育不起来,整个生产消费领域完全被外来资本控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只能始终停留在殖民地经济的水平。   因而,确切地说应该是配有一定的国家宏观调控,并配有现代化的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才是最好的经济模式。拉美国家也实施市场经济,非洲大多数国家实施的也是市场经济,但很多并不成功。拉美国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奇迹后就怎么也爬不上去了,产业结构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加工业和能源出口;非洲则完全没有培育出现代化的市场来。确切地说,采取市场经济且取得巨大成功的只是少数国家,美国、西欧不说,后进国家中取得成功的只有日、韩和亚洲新兴经济体,也就是说全球加起来也不过只有20多个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绝大多数国家虽然也采取了市场经济,但依然在现代化的边缘徘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凡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都是建立了现代化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国家或地区,也都是中产阶级得到培育、大众消费得到促进的国家或地区。相反,贫富极端悬殊、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绝对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往往也是失败的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前一段时间里国内媒体热谈的中国拉美化现象就表明了国内理论界对单纯的发展市场经济而忽略社会平衡发展的深刻反思。   观点二:社会福利费用高昂,会拖累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让中国倒退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时代。   解析: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在当今发达的成功的现代化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还没有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即使是美国,也在罗斯福总统和战后林登·约翰逊总统时代经历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大幅度扩张,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其本身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用,是经济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德国社会学家考夫曼(Franz-Xaver Kaufmann)总结到,福利制度有四大经济效用:①福利政策保护了劳动力免遭过早的折损伤害(比如工伤事故、疾病、职业病等),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稳定和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国家通过对家庭政策、住房政策的投入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培育,因为家庭本身也是培育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机制。 ③国家投入的公共教育制度更是直接培育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这对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④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培育了普通公民长期的安全保障意识,它实现了普通民众较长阶段的生活规划和生活计划,稳定了民众的消费行为,间接却又是强有力地促进了大众消费,这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观点三:私有化是经济发展成功之重要手段。   解析:那要看私有化什么领域。教育和医疗是公共产品。国家应该通过社会投入建立普遍的社会安全网和大众普及教育,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教育和健康。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一部分私立学院和医院,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只有建立了公共教育和医疗系统,才能有效地培养人力资源,才能培育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让他们进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和医疗私营化绝对会带来大灾难,其后果往往要到10年20年后才会完全显现出来。在这里,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观点最发人深省:他在对比了中国和印度在经济改革时期中国相对较为成功的发展后指出,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所进行的土地改革消除了中国现代化路上的重要障碍。毛泽东时期所推广的扫盲运动、普通教育和建立的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1979年市场经济改革的转轨中被有效地运用和整合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去,意外地成为中国迅猛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而印度在1991年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有一半的民众既不能读也不能写,其卫生医疗条件也远远落后于中国,无法为市场经济提供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是印度现代化道路上主要的拦路虎。   观点四:中国发展福利制度,哪来的钱?   解析: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在那样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国尚能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进行全国性的扫盲运动,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典范。在中国崛起的今天,在财政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的情况下,我们难道没有钱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吗?这恐怕还是思想观念应当转变更新的问题。一旦思想观念能转变过来,从以他人为主、以出口为主的思维转变为以我为主、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模式,那么中国现代化的动能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其经济崛起的力道将超过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次现代化的规模。   中国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应该更多关注自己国家健康的、长期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毕竟在过去20多年内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再往上一跃就可以攀登世界前列。尤其在当前这个阶段,中国人要有正确的策略、要有远见、要懂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未完待续)

25

主题

9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molopo3916 发表于 2009-11-26 00:04: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崛起策》:中国的地缘困境和西部突围  翻开亚洲地图册和中国地图册,对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的地缘环境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先看中国的东北面:辽宁、吉林边界是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两个国家皆源于朝鲜民族,一般认为朝鲜是中国的兄弟邻邦,有着鲜血凝结成的坚固友谊;韩国则是中国当今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由于朝鲜半岛在千年的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历史上曾跟中国有过一种附属国和宗主国的关系,一般大家会对朝鲜半岛两国有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然而历史的阐释往往随着当事国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千年的东北亚历史中,中国和朝鲜半岛也有过很多冲突。朝鲜民族虽然接受了儒家文化,却也发展出了一种无比强悍、冲撞和自立的高丽精神。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决定了他们对中国既亲近又疏离,既接触又防范的复杂感情。从这点上来看我国东北亚的地缘形势是微妙的和复杂的。   我国东北面正对的海面上是日本,在许多中国地图上中国都会用红颜色标出来,像一只雄鸡傲立于东亚,日本则是由浅绿标出,很像沉在大海里的一只绿龟。上天似乎专门为了考验我们中华民族,“赐”给了我们东边这个极为琢磨不透、具有极强民族精神的民族,也“赐”给了我们这个给近代中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屈辱、让我们至今仍然得提防着的同为黄种人的民族。当然换个角度看,日本人也同样痛苦,中国当代的重新崛起,正在一点一点剥去日本人亚洲第一的美梦和自信。历史经历了一个轮回,似乎又将回到原来的格局。不过,日本作为美国第一岛链防范中国的位置倒是仍能让日本欣欣然有喜色。中国东北部的地理格局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除非中日关系发生巨变,如欧洲法德那样实现民族大和解。   中国东南方向是我国的台湾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尽管两岸都是骨肉同胞,但是台湾岛在战略上是美国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上重要的一环。2008年台湾政治形势如何,两岸如何互动,尚不可知。总的说来中国东向太平洋的格局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困局,受困于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的岛链式围困。   南向是越南,东南方我国遥望菲律宾。由于南海群岛的争端、中菲两国渔民的争端,双方仍可能卷入突发的争议中去,进而影响两个国家的关系。越南在历史上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并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直接被中国封建王朝统治。在近代,越南培育出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并在与殖民列强的斗争中加强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尽管现在中越两国关系大大改善,但芥蒂和提防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的。越南人在文化上风俗上也更加接近中国人。越南在其仿效中国的“革新开放”中也如同中国一样取得了经济奇迹,很有潜力成为亚洲未来的一条经济小龙。   中南半岛上与中国接界的还有老挝和缅甸,未接界的是泰国和柬埔寨。泰柬两国是东盟中与我国友好亲近的国家。老挝地广人稀,人口太少。缅甸跟我国较为友好,但缅甸军人政权在民主法制人权等问题上受到国际社会的责难,并受到西方世界的制裁。但缅甸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了中南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和印度、孟加拉国共享孟加拉湾。   和我国大西南接壤的是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印度是南亚大国,也是极具潜力的未来世界大国。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以13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印度则在1991年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后以10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或被称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印度则努力冲刺为“世界信息服务业公司”,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业。反华和亲华的论调也常常在印度交替出现。无论如何,和印度发展友好关系应当成为中国未来长期的基本国策,因为崛起的印度必然成为世界列强拉拢的对象。另外在南亚诸国中,巴基斯坦则是我国的友好邻邦。   我国的北部是俄罗斯和蒙古。俄罗斯是世界大国,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解体性大衰败后正在实现恢复性的增长。俄罗斯和中国在近现代的冲突是非常频繁的,当然中苏之间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短暂的友好期和蜜月期。中苏关系破裂后双方一度兵戎相见。现在中国俄罗斯再次走近,是双方在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一步一步的进逼下协调抵制单极世界的反映。由于蒙古人口稀少,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担心被庞大的中国经济体磁吸过去,产生严重依赖,这也是蒙古为什么越来越看重对美关系和靠拢美国的原因。   总的说来,中国地缘形势十分复杂。观察我国漫长的边界线,西部是我国战略空间上最好的出口。前苏联的解体使得中国西部的边界一下出现了一些“斯坦”群国家,即和我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以及和我国不接壤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个兄弟斯坦国家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以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极为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枢纽。五国内有咸海,外边界直达里海,与土耳其和格鲁吉亚隔里海相望。西南则接壤另外一个超级产油气大国伊朗,南边则紧邻阿富汗。   在地缘战略上,伊朗连接世界四大重要区域,即南亚、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其中三方(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和伊朗本身都是世界核心的产油区,可以说这一区域掌握了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命脉,是世界诸强的必争之地。   在美国已经占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将来再图谋军事占领伊朗,那么美国将具有空前有利的地缘优势。首先,土耳其拥有亲美政府,美国将利用土耳其隔黑海与俄罗斯和欧盟相望;其次,在海湾诸多伊斯兰国家中,人民具有强烈的反美情绪,政府却大多亲美,譬如约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美国已经占有伊拉克,假设再占领伊朗,那么加上环海湾的亲美的阿拉伯政权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波斯湾将整个成了美国的内湖,通过波斯湾往外运送石油的船只必须经过的咽喉要道霍尔木兹海峡将轻而易举地被美军牢牢控制,这将成为美国完全独霸世界的最重要的战略性的一步。一旦完全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美国也就完全控制了世界能源的核心通道,不仅中国,连欧盟和日本都得受制于美国。中国除了马六甲之痛外,又会多一处霍尔木兹海峡之痛。这样,从小亚细亚到中亚,从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到阿富汗,美国的势力范围将被打通,并连成一片,而且对中亚各国和南亚中国的盟邦巴基斯坦产生极大的震慑力,美国接着可以通过颜色革命来策反五个兄弟斯坦国家中的几个,那么中亚就可能产生雪崩效应,一个一个的国家倒向美国,那么美国将成为全世界无以匹敌的霸主,其他国家受制于能源,被迫向美国低头。因而伊朗问题是战略关键,是战略中心枢纽。美国的战略学者一定会将这样的观点根植于心:“得伊朗者得天下。”伊朗发展核武器问题只是表象,美国想吞噬伊朗的野心相当强,尽管在伊拉克美军陷入泥淖,美军短期内很难再发动一次大规模非法军事入侵,但一块大肥肉就在身边却不能吃是相当难受的,一定让美国五角大楼的战略家垂涎三尺,寝食难安。美国对波斯湾的野心很有点像中国战国时代的秦国,其野心和霸权是累积寸进的。当然美国不会像强秦那样“秦王扫六合”,着眼于占领和兼并其他强权,这在现代的国际条件下没有那个可能。美国要做到的是占领战略枢纽和能源咽喉要道,因为美国右翼战略家们完全明白当今世界一个道理:得战略枢纽和能源咽喉要道者则尽取天下。无论潜在敌国和竞争对手有多强,只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了某些特定水域和要道,就可以让对手的能源进出控制在美军大兵手中。这些咽喉要道有: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等。美国的野心是完全控制以上咽喉要道,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达到美国永久霸权的战略目标。美国在上述海域要么通过军事手段武力控制,要么千方百计通过反恐和反海盗的机会要求进入某些区域,要么以经济贸易手段加以引诱,要么通过支持某些区域的分裂势力,以求乱中取利。其手段是多样化的,是具有前瞻性和高度战略眼光的。   上海合作组织正是着眼于当前的战略环境,协调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利益关系,挫败美国从西部通过颜色革命策反颠覆中亚五国,隔离孤立并最终武装军事占领伊朗,进而实现最终独霸世界能源控制通道的图谋。令人欣喜的是原本并不被人重视的上海合作组织在美国的战略逼迫下出现了好的势头。在伊朗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都应当从战略上进行决策,因为这涉及双方最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因此中俄的协调配合相当重要。   从西部边界出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运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应该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