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0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浅 谈 中 国 传 统 之 文 人 画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1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campedmelvin 发表于 2009-9-19 00:1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文人画的起源            苏东坡评王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画于文人眼中,不过是做学者的余事,偶一挥毫,则发诸心臆。倪云林所谓“写胸中逸气耳”。传统之文人画,就是文人余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他的诗清新恬淡,意境空灵萧散。他以水墨画著称于世,开一代先风。以诗意入画境,以画境写诗意,被后世评为文人画的始祖。明代董其昌把画史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李思训为宗,南宗以王维为祖。这就把宫体画与文人画从理论上分了开来。继王维而后的五代画家董源,继承了王维的风格,写江南真山水,神韵天成,为时代之巨匠。其弟子僧巨然,妙得天真,用墨秀润,丛林叠嶂,气韵氤氲,与师齐名。另有荆浩与关仝,则写北方山水,雄奇险绝,料峭幽远。并为四大家,世称“荆、关、董、巨”。可以说山水画到此,方是体用完备,六法俱善了。其影响之大,足以千秋而论。      宋代是文人画兴盛的时期。当时之文豪学士如苏轼、米芾、文同等,莫不是书画兼工,并称一代之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些大家皆推崇王维,或以诗意入画,或以画境入诗。由于他们都是学者文豪,都注重于画的意趣,并且是大书家,这就更加重视笔墨情趣,东坡所谓“天真烂漫是吾师”是也。米襄阳画宗董、巨,直述王维,别开一派天地,多以点写山水。其画烟云飘渺,深邃苍润,微风带雨,婉如扑面。世所谓“米点”。其子友仁,并称“二米”.。董其昌言“米家山谓之士夫画。”所谓士夫画就是文人画。文人,每以文事著称,或以画名于世,皆是余兴。其人博学,画便多雅趣。有如此之大家,文人画便昌盛了。    二、文人画之特点        文人,大多为不羁之士。由于仕途的不得意,难展胸中抱负,由此而放迹山野,寄情于笔墨,销胸中块垒。以画著称于世者,大都是饱学之士。画中难以尽意处,往往以诗言之。诗情画意,这是文人画最显著的特点。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在当时就以诗画并称。笔墨多简淡,清绝人寰。写平江疏林,如读王维诗,别有一种空灵的意境。到了明代,就更加注重诗、书、画的合一。如董其昌,是书画齐名的大家。所以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的又一特点。      董其昌言“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作画要有书卷气,要有书法味。文征明不但是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号称“诗、书、画”三绝,与其师沈周并称“文、沈”。时传“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其画与诗文并名,书法也有相当造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书奇绝,跌宕纵横,卓然大家。诗也多传名句,脍炙人口。他画竹如书字,竿以篆法,叶以隶草;诗与画合,书与神会。是历代文人画中,诗书画最完美结合的典型。以书入画,就丰富了笔墨。注重笔墨情趣,是文人画中的一大特点。      传统文人画,多以笔墨为主,设色偏于淡雅,重视笔墨的意趣。云林画多用侧锋,用墨极淡,往往只是略施赭色;黄公望也好作浅绛,用笔用墨也很讲究,干湿燥润,极尽灵变,即使远树杂林,也是摇拽生姿,变化万端。到了八大山人,笔墨更加简洁,了了数笔中,充满了无穷意趣。石涛“但出但入,凭翻笔底。”更是姿意纵横,淋漓快意。其笔墨技巧之圆熟放达,少有人比。李鱓说:“八大山人长于用笔,而墨不及,石涛用墨最佳,笔次之。笔与墨合作,妙在用水。余常用水,而用笔、用墨不及二公。”扬州八怪皆善用笔墨也。其他如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喜用焦墨作画,清龚贤善用积墨法,皆注重笔墨技巧。同时文人画也很重视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其显著特点。      王维图辋川;董源写江南真山水;黄子久画《富春山居》而留存百世。董其昌于《画禅室随笔》中说:“当以天地为师,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而石涛更是“收尽奇峰打草稿”“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如此忘机,方能成就一代艺业。    三、文人画的禅意        禅是悟,是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面有禅意。所以谓之空灵。苏东坡言: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语如坐佛悟禅。      唐太宗诏李思训图长江千里,三月乃成;吴道子一日就序。但并不是禅意。王维诗意入画,空灵迷蒙,自有一种天韵。换句话说,文人画中之禅意,是一种境界,是性灵的体现。      董、巨相承,妙得天真。天真即是禅意。      倪云林神情萧散,往往于疏林远景中写一种空灵。秋林夕照,水天一色;孤亭人杳,旷野无极。这里面本身就蕴藉了那种禅意。      板桥道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那种悲天悯人的菩萨心。      观八大山人画,有一种悲怆感。那短雉的孔雀,睥昵的鸟,眦目怒眼的鱼,以及残荷怪石等,无不写出他的满腔孤愤,亡国弃家的郁闷心情。他的画笔墨精简,有咄咄逼人之气。“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写万物之从于心,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这就等于悟禅。归万物于心,籍万物以抒情,物我相和,物就著人的灵气。这样,物也不是单纯的物了,我也附之于物上,所以石涛说:以不似之似似之。      以不似似之,这是悟道后的禅机。于是白石老人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了。      悟禅就在于空处着想,空中无处不有。而蓄万物于心,方能得空。空即性灵,即禅意,即无处可寻。  中国画如参禅,妙在顿悟。    四、文人画之境界        禅家曰境界,境界者,超然物外也。中国画首重意。何谓意——画外之余意。即笔有尽而意无穷。      画家六法,第一“气韵生动”。董玄宰(其昌)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一幅好画,观之令人耳目振动,心畅神驰。文人画讲究的就是这种意境,于陶情冶性之余,还要写胸中意气。画境的高低,同时在乎作者心襟的高低。也就是说,有第一等的胸怀,方有第一等的境界。品识俱高,画格便高,这是所有文人画共有的理念。      纵观中国画史,文人画一直占主导。大凡名家,皆以品格论高下,以胸襟定境界,又以学识增情趣。人品既高,画的境界就高,何故?以其胸襟博大而增气势;学识渊博而生新雅。其见识不凡,意境便不俗。所谓平庸者画数十年无长进,只一画匠耳!      石溪题画语曰:“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梵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      这即是文人,即是文人之境界。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abc 发表于 2009-9-19 00:51:43 | 只看该作者
  恭请版主帮我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