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746|回复: 0

民办大学第一人(孔子人生之四)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obitting72 发表于 2009-9-19 23: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信仁爱的力量--与佛陀、孔子和耶稣谈人生》连载之十六终于,孔子在公元前522年自己30岁时作出了从娘胎出来后最为重大的决定。这个决定也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上书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决定辞职下海了,他知道自己能干好什么,不能干好什么,因此并没有像现在的人一样扑嗵扑嗵全都跳入经商的大海里去,而是用己所长,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是其时,44岁的佛祖在印度大地上开坛讲法已有10多年。古希腊的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才刚刚3岁,尚未写出其传世之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而耶酥基督的出生还是500多年以后的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学在官府”,即贵族子弟去官办学府里面学习六艺,主要目的是求仕做官、获取俸禄。普通老百姓除了在家自学或是请老师教授以外,并没有多少识字读书的机会。因此,农夫的儿子只能继续当农夫,奴隶的儿子只能继续做奴隶。孔子首开历史之先河,办起了面向所有人的私校。不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甚至是奴隶后代,都可以来听孔子讲课。这是孔子最为人称道的第一点,即“有教无类”。关于孔子如何收学费的问题,2500多年来未有定论。《论语·述而第七》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多数学者解释为“只要自己带着一束干肉而来,我没有不愿意教的”。也有的人说孔子有教无类,不收学费,此话应解释为“只要是束着带子的(意思是成年人),我没有不愿意教的”。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们也要理解孔子,他有家有口,绝无可能天天喝西北风还能满面笑容的之乎者也。收点学费是应该的,至于多少则可能没有定论。像颜回那样穷居陋巷却安贫乐道的高徒,即使身无分文,孔子也愿意让他来上学。而像子贡那样家财万贯的商人,向孔子缴纳学费时肯定不好意思只拿着两串干肉。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恐怕既是理想主义,也有现实考虑。如果他办学伊始便将学校定位不收农民工小孩,非贵族子弟不教,其结果恐怕与今天兴旺发达的贵族学校恰恰相反,十天半月便会关门了事。因为当时的贵族子弟有官府学校可上,有美好前程,何需投奔年纪轻轻、名望不足、办学条件也很差的孔子呢?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高徒中,可知的贵族子弟仅有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几位,其他多数都来自平民甚至是奴隶家庭。无论动机如何,孔子开了中国的历史先河,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自孔子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贤明君主选拔出身寒微的饱学之士为王朝效劳。中国最终在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实行科举制度,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更是将考试范围扩大到所有读书人。自唐朝以后,历代宰相多数出身寒微,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人穷志不短,愿意头悬梁、锥刺股,能考中状元、榜眼或是探花。话说李世民当年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向他行礼,笑着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之中矣”。毂即口袋,那意思是说,天下的有识之士都被我囊括,为我效劳,不会有人去琢磨造反的事了。不论什么社会,都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上下同心,共创辉煌。孔子收的学费是干肉,学校刚开张时没有房屋,就在杏树下讲课,因此称为“杏坛”。但孔子教授的既不是屠宰也不是种果树,而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道。孔子讲课的主要内容是他年轻时潜心学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老师的确是多才多艺,课程设制既包括语文、算术、书法,也包括音乐、体育(射、御既是军事课,也可算作体育课)。孔子登仙之后2000多年来,中国的私塾老师一般只敢教教识字、书法、断句、义理什么的,与他们的祖师爷相比实在是差远了。孔子教授的重点是仁爱礼乐。他的目的很崇高,希望学生学会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懂得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和为政之道,成为德才兼备的仁爱君子,并将所学用来济世救民,使分崩离析的中国恢复到周王朝建国之初的统一和安宁。孔子没能从国家教育部领来统一教材。因为那时连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没有,何来教育部呢!但这难不倒多才多艺的孔子。他一边授课,一边编教材,将周朝建国以来的诗歌汇编成《诗经》,将中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汇编成《尚书》,将周公制定的礼仪汇编成《士礼》,将配合《诗经》演唱的音乐汇编成《乐经》。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直到孔子老年才完。孔子晚年还编辑了历史传记《春秋》和《易经》。孔子很注重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经常会在上课期间亲自或叫会弹琴的同学弹上一两首曲子,既陶冶情操,又活跃气氛。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很有特色,讲究的是“因材施教”。下面这幕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硕大的教室,老师讲得口沫横飞,同学们听得昏昏欲睡。我惯常的作法是在教科书下面压一本小说,时不时瞄上几页,然后看一眼老师,他还讲得兴趣盎然呢。我常想,如果跟着孔子老师上课,或许就不会这样了吧?他一定会针对我们每个人的不同特点,问一些很有启发性的问题吧。《论语·先进第十一》讲了一个“因材施教”的著名故事。一天,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在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