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www.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不一样的苗族村寨--西江

已有 1378 次阅读 2009-10-24 02:40 |个人分类:苗疆风光 |

 
 
 
             
我一直想写西江,因为写它的人太多了,我一直以来不敢下笔。别人都写尽了,我还能说什么?它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已名声在外。我到过的苗寨很多,我在想,这地方不过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不过是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那美人靠上苗族少女依栏而立。然而,我们不能说它没有多少的让你不去思念,那莽莽大山上怀拥着的建筑不让你惊叹,那流淌着的小河没有惊动你的神经,还有那些朴实的人群不让你感动。它有好多的历史让你浩叹,它有多少悲壮故事让你感慨。它的一切,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诱惑让你渴念。有多少放弃喧闹的都市,到这里洗涤心灵,到这里寻找一个逝去的世界。当大都市的人们有机会来到这云贵高原的山寨时,仿佛立即得到净化。因为他们离开了平日里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到这里当自已踏上那条蜿延而上的村中小道时,自已就能听到心跳的声息,就会在清空中启悟之中流连任往返。可他们是要回到都市里去。他们觉得在这个叫做“人类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里”,永远不是他们的归宿。我们的好多画家、摄影家们只是将其作为创作的乐园,而不是真正为这里做什么。
中国最大的吊脚木楼群
西江在苗语里叫“Dlib jangl”,旧时译作“仙祥”或“鸡讲”。传说古代这里曾是一片林海,河沿是沼泽地,早年因苗族“Dlib”氏族人构寅、构卯兄弟到此开荒种田,繁衍人口,其他地方苗族遂将这一大田坝地方称作“Dlib jangl”,意即“Dlib”(西)氏族的田坝。“仙祥”、“鸡讲”,以及后来的“西江”均由此得名。清雍正以前,西江属“生苗”地界,史籍鲜有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建“新疆六厅”后,设丹江厅鸡讲司,正式将此地纳入国家管辖之中。民国5年(1916年),西江籍官员董光伯、侯兴华等人共同提议将原“鸡讲”易名为“西江”,沿袭至今。
雷山西江是全国仅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千户苗寨西江,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 西江村寨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吊脚楼来,全寨共吊脚楼2800余栎。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依山势而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形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 1973年,我国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了距今7000年前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各类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以及丰富的栽培稻谷、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获的禽兽的骨骸,工艺成熟、建筑结构复杂、有廊有柱的干栏式分间房屋等。专家们研究发现:河姆渡先民建筑住房时,先在地面打下密密麻麻的木桩,然后在上面架设地龙骨,再铺设地板,然后立柱架梁盖顶,构成底层高于地面的住房。这种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至今可在我国南方特别是民族地区看到它的传承,成了苗楚文化中独著特色的艺术建筑风格。现在苗族聚居的黔东南,尤其是在雷山、台江、凯里一带,随处都可以见到干栏式建筑一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的传承。我们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据有关史籍载述:"苗族多居山洞,结草为庐,以蔽风雨。事起即建造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可见苗家吊脚楼由来甚久。
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西江的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西江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西江千户苗寨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宏,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西江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我们是蚩尤的后代!”
2008年7月,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做了一次黔东南之行,对苗乡侗寨的原生态文化一路品读,一路思考,并在他的博客中陆续推出《黔东南考察手记》,引来许许多多网友和读者对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无限向往。他以《以美丽回答一切》、《西江,美丽超乎想象》等文章,让人们向往着西江。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历史唯一可考的文字起点是河南安阳的甲骨文。在此之前大体都是传说。在这些传说中,有一个传说很美。那就是蚩尤战败了,作为一个战俘的首领,他被铐在木枷上,铐住他的木枷浸染了鲜血,后来被扔在山中,化成了一片片火红的枫树林。到现在,苗族的后裔还有枫树的崇拜。如果把这个传说作为一个起点,会有很多人把大量的美丽投给苗族。今天来到西江,这些美丽是长期的迁徙、奋斗的结果。苗族的祖先走了一条黑暗而神秘的路,为了求生存,跌跌绊绊地走了几千年,最后有一个终点叫西江。”“西江的美丽是对几千年奋斗史的一个漂亮的回答,大家争呀争,留下了一些美丽的后代,这让人感到振奋。西江对历史的回答是美丽,美丽得那么完整,那么充分,这值得羡慕。今天的任务是扩大这个美丽,让海内外更多的人来观赏,让美丽变成吸引中外游客的风景。”更使余先生惊讶是,问起这里苗族同胞的家史血缘,她们都会嫣然一笑,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先生说他实在无法把这番美丽与“蚩尤”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蚩尤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轮大战的主要失败者。打败他的,就是我们的共同祖先黄帝。因此,他成了最早的一个“反面人物”。蚩尤有时又被通指一个部落,那么这个部落也就成了一个“反面族群”。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会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化。蚩尤,就是被妖魔化的第一典型。
但这里年轻人对于自己祖先的坦然确认。这等于是确认几千年的沉重恶名,确认几万里的步步落败。这样的确认也是一种承担,承担多少鄙视和嘲笑,承担多少防范和窥测。这种确认和承担对他们来说早已是一种代代相续的历史遗嘱。他们不能书之典册,藏之名山,只能一环不缺地确认,一丝不断地承担,才能维持到今天。不管在草泽荒路,还是在血泊沙场,他们都会在紧要时刻念一句:“我们是蚩尤的后代!”
传说西江人是上古时期“三苗”国的遗民,其始祖为蚩尤,时到今日,仍有老人能背诵从蚩尤到当代的历代祖先世系表。苗族本无姓,但有名,在世系里是父子连名,如“蚩尤”的儿子叫“傍尤”,“傍尤”的儿子叫“立傍”,“立傍”的儿子叫“树立”,“树立”的儿子叫“水树”……如此类推,直至当代,共280代传人,经历了约5000多年的历史。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依赖任何文字记载而仅靠口传的情况下,居然如此完整而清晰地传承到今,实在让人惊异,感到不可思议。但这恰恰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那就是说,他们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和集体记忆。他们的祖先世系表是这样,他们长达数千行的古歌和史诗也是这样,包括一切生活技能和耕作制度,莫不是靠着口传身授而代代相传的。传说西江人从前不用西历,也不用汉族农历,而有自己的历法,叫苗历,至今过节时仍沿用苗历。他们以十月为岁首,每逢十月即过苗年。而十二年轮回举行一次“吃鼓藏”的活动。
永恒的大山――雷公山
说到西江我们不得不要说雷公山,也不得要说雷公坪。因为雷公山,是一座风潮云涌的山。有人评价它“四百里纵横,雾锁云吞。出头敢说众山惊,五岳移来休比峙,空负虚名。”这不得不要让我们去领一番了。雷公山,海拔2178米,为苗领之颠,它群峰起伏,由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总面积70多万亩。山势雄伟壮观,沟壑深邃,森林苍翠,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垂直分布明显,古树参天,藤萝缠绕,是座神奇的大山。雷公山终年多雾,一年中云雾日多达300天,因其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加之山体高大,森林密布,垂直方向上气候差异较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典型的概括。由于水蒸气往上蒸发和阳光的折射的作用,常在夏、秋之季多佛光和假日胜景,时间大致在下午四五时太阳开始西下之时。每当晴天暴雨突来之前,浓云密雾变化莫测,也常出现海市蜃楼之景象。这远非五岳所能比及。
雷公山由于地史未受到第三纪冰川侵袭,成为多种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的场所和许多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万木之王”的秃杉在这里连片生长,作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堪称绿色“聚宝盆”;野生动物种类有5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鲵、猕猴、穿山甲、白鹇等23种。联合国专家曾向世界宣布:雷公山是当今人类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土,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地区之一。 雷公山有了“苗彊圣地”之称,这是一个有着传说般美丽的地方。在莽莽林海,峰峦无羁,云霞万千的雷公山周围,有全国第一座苗族露天博物馆,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郎德上寨;有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苗寨,就坐落在东麓。1934年,伟人毛泽东率红军长征过其南麓时,欣然写下著名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曰:“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公山北麓是雷公坪,雍正年间曾有苗族皇城一座,名叫黔兴王国。黔兴王张报久,自命“久大王”,台拱施洞张家寨人,在此聚众抗清。至今,在这群峰环抱400余亩的高山盆地上,还常掘出瓦砾、陶具、铁器等,屋基依稀可见。雷公坪常年云飞雾绕。在人们看到的闪电雷鸣,在苗族的巫文化观念中,雷公居住在天上云层。苗族的雷公有主管长寿与智慧的水牛雷神和主管财富的猪雷神,以及专劫掠黄牛,耗人钱财,致人发精神病的黄牛雷神之分。祭祀雷神要到高山上举行。雷公坪是苗族迁徙进入雷公山周围居住后,举行祭天主祭太阳祭雷神的地方。张秀眉起义末期退守雷公山,杨大六的族弟、军师杨大和在此修建苗王府,在祭祀坛前举行祀雷活动时,被清军包围,壮烈牺牲。
  雷公坪祭祀台前原发现一青石碑,碑高2米,宽1.5米,厚0.2米,其碑面阴刻碑文,可惜被人砸碎。现残碑数块收藏在县文物所。较大的一块存字共28个,文字形如汉字,字体或多笔,或少笔,学者多认为是古苗文,但至今无人识译,成为神秘的雷公山“天书”。据位于雷公坪东侧半山腰的陡寨人说,在雷公坪东北面的密林中,有一所古墓,墓碑有形似雷公坪碑上的文字。但至今仍无学者前往考察认定。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天书”的:“我想,一个民族,无论它多么艰难困苦,都会留下一些历史的物证。苗族在这点上是幸运的,他们在那么美丽的地方留下了历史的物证,需要我们花很多脑筋慢慢阅读。这是苗族了不起的地方,值得大家羡慕的地方。好多朋友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越是不明白的历史越有吸引力,什么历史都读得太明白了,这个历史就不伟大了。”我想这就是“天书”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之处。

如果不能正常播放,请下载   Windows Media Player 9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