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www.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反映新石器时期的苗族史诗---《豆纽》

已有 816 次阅读 2009-10-24 03:26 |个人分类:思考天地 |

 
 
 
 
 
       

  《豆纽》是苗族的一路酒歌,在施秉、黄平、镇远凯里等县市的苗族村寨流传甚广,在贵州的其他地方,如福泉、安龙、贞丰、平坝、紫云、镇宁等地的一些苗族同胞亦有人传唱。《豆纽》不仅是苗族一部反映种子的民歌,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反映种子的民歌。它主要讲述人类社会年幼时期,也就是中旧石器时期、中石器时期苗族游群从过着渔猎和采集食物生活过渡到定居并开始农耕文明的生活状态。《豆纽》一诗因地域不同,长短也不一样,有的长3000多行,施秉目前收集的一种版本长2640行。《豆纽》是独立成篇的,但从苗族酒歌的归类来说,它也算是苗族酒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豆纽》这组诗歌在办喜事如修房造屋、婚嫁时候唱,而最爱唱的是苗族过了年之后的一些小喜事如过小年、二月祭桥节、二月新媳妇回门、春天新媳妇插秧挑粑等最爱有人唱。因为这组诗歌同时也反衬了春天到来的思想主题。

如果不能正常播放,请下载   Windows Media Player 9

  《说文解字》曰:苗,“草生于田者,从艹从田,会意。”甲骨文的苗字正是这个形象。黎,“水上割禾的人”。九黎,苗族的先民,最早种植水稻,族称因此得名。迄今为止,水稻已经有一万四千年的栽培历史。苗族的传统农业分期中,先后有採集和渔猎为主的原始农业、种植农业(以水稻种植为标志)、种子农业(以杂交水稻栽培为标志)。苗族《豆纽》记载:远古时期,苗族先民以採集野果、野生稻、捕鱼打猎为生,到后来发现种子的全过程。
  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的“九黎”部落集团,原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其首领是战 神蚩尤。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集团在著名的涿鹿之战中被炎黄联盟打败以后,南渡黄河逐步定居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三苗集团。后来三苗集团中的一个分支在中原统治集团的压迫下逐渐南下,然后进入大山之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苗族群体。苗族的祖先在长江流域时应该已经掌握了水稻生产技术,但后来被赶进山区以后就再也没有条件从事平地水田农业,进而利用已经掌握的水稻生产技术在有水源的地方用其勤劳和智慧开辟了梯田水稻农业技术。从民族学角度来看,苗族拥有非常丰富而完整的稻作祭祀文化,说明苗族人种植水稻的历史非常悠久。《豆纽》在讲述追溯“种子”的过程,主要说的就是追溯稻种的过程。
  《豆纽》这路诗歌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远古的时候,世界上的各种种子植物都在人间,后来一个叫做妮蔓的人,由于走路不小心,踩中了弓上的弦,谁知弦将种子弹上了天庭。雷公(苗族人叫‘呼’)见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就随便放在一些地方,如床边或屋角,甚或想拿去喂猪,这就引起了种子的不满,种子一气之下,放火烧了雷公半个城。雷公觉得种子也是不好忍的,于是就铸了一个铜仓铁库将种子关起来。后来,在人间的王宝勾雄急作要用种子,又没有办法,才请一个能上天入地的小土地神“单”上天去把种子要来。经过千辛万苦后,种子终于回到了人间。种子回到人间后,先是放鹅的人见了,但他不晓得是什么东西,不会要。随后,洪水泛滥,种子被洪水冲走,种子一路沿河遇见青蛙、蜘蛛、翠鸟、野鸡、乌龟等,它们也不会要。种一直随波逐流才在一个叫做“嘎吉尼”的地方停了下来。此时能见到种子的只有水獭,但它又不要。水狡獭回家后悄悄告诉它老婆,说是它见到了种子。被王宝勾雄听到了,但没等他来得及去找水狡獭同,它又远走了。王宝勾雄没有种子,只好去挖塘养鱼,可鱼没养大,又被水狡獭内偷吃了。王宝勾雄没办法只又去找麻线来织套来捕水獭。水獭捕获后,水獭自知自己错了,它只有将见到种子之事说了出来,而“嘎吉尼”浩水渺渺,烟波荡漾,王宝勾雄是去不了的,他只有逼着水獭去取回来。水獭到了那里,却又因为没有利爪,也拿不到种子。没有办法只有又请螃蟹去把种子挖了出来,于是人们得到了种子。人们将种子提起走,后到了“野昂窝”,因山势险峻,路不好走,只好又用肩膀来挑。挑时因不慎,挂破了口袋,种子撒了一地,他们只挑回了一部分。就在“野昂窝”前的一块大坝前安顿下来,开垦田地,种植庄稼。他们挑回的种子不仅有水稻、小米、高粱等人吃的粮食种子,还有桐、柏、杉、松等各种林木种子,以及火、银子、铜鼓,同时还有约束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理”。
  这个故事情节,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似乎十分怪诞,甚或让人不可理喻。如果我们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观点来看,就觉得不离奇怪诞了。原始社会是刚刚脱离动物兽性而进入社会人性的阶段,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也由此决定了其必然的低下性和原始性,也决定了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人性的松散性和初始性,更决定了人类原始社会与其他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差异性。
    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经济形态是原始公社制。原始公社经历了旧石器时期、中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而这三个时期中,旧石器时期约有2-3百万年,这时的人类(原始人群)游动于地球各地,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采集野果和渔猎生活;中石器时期虽说也过着渔猎和采集野果等天然食物,但使用的石器比过去先进,并发明了弓箭,木枪,从面使狩猎的生产率增长了;新时器时期,已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生活资料有了可靠的来源,并开始了定居,并能制陶和纺织。同时由于对某些图腾的崇拜,相信人或氏族与动物和植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于是这种崇拜物,(又叫图腾)成了该氏族的保护神和象征,原始宗产生了。联想到《豆纽》的故事情节,可以说它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某个时期了。那时的种子是自然之物,在没有人专门收集和种植的情况下,靠风或水等之类的自然物四处漂浮,妮蔓踩到的弓可能就是风,是风将种子吹上了天,而落下以后又被水冲走,种子一路沿河遇见青蛙、蜘蛛、翠鸟、野鸡、乌龟等,可能是没有进化的其他原始类人群。“嘎吉尼”可能是湖,王宝勾雄可能是苗族的先民,此时的他在开始水稻种植的同时,还兼顾渔猎的生活。筑池养鱼之事证实,此时他们在渔猎时有了多余的食物。他在筑池养鱼时,看到了长着的稻子,于是才想到要寻找种子。这时的种子可能被水冲到了湖水(嘎吉尼)的另一边,而叫水獭或螃蟹去取种子,说明那时在湖的边上居住着会游泳的其他部落氏族。用麻织套说明他们已掌握了纺织技术。喜尼和喜几在撒落种子的地方烧火山种种子,说明最早是刀耕火种。后来在“野昂窝”前的一块大坝前安顿下来,开垦田地,种植庄稼。说明人们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从以上分析,《豆纽》其实就是一部苗族原始社会时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在与一切动植物的对话中,让我们触摸到苗族先民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认识自然的光辉历程,为我们研究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原始资料。《豆纽》诗歌还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信息,那就是苗族先民的最早居住地----那就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此前最古老的稻谷遗存在印度被发现,距今4300年,所以一直有中国的稻谷栽培技术来自于印度之说。而在河姆渡遗址中,六千年前的稻谷竟赫然在目。也从旁证,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明的苗族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王宝勾雄带来了火,说明人们已会熟食,带来了银子,说明苗族先民掌握了冶炼技术,带来了铜鼓,说明苗族先民,开始学会了结社,娱乐。而最关键是同时还带不断出现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理”。“理”是什么?“理”是苗族社会共同尊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苗族人已是一个很进步的民族了,它印证了蚩尤《管子•地数篇》所言“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
    苗族《豆纽》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反映苗族古代社会农耕文化的 “经典”之作,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首先,《豆纽》用人与自然的对话,使我们回到了上古时期去,了解苗族七千年以上的文明足迹。以“种子”这一物化载体为线索,概括地反映了苗族先民认识自然、的能力。认为自然界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人们有智慧和力量利用和战胜自然界。种子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们对“野化”自然的依赖,结束了迁徙无定的历史。其次,《豆纽》采用神话传说的形式,但作者肯定人能创造工具,使用工具,可以战胜神。肯定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苗族人民中有长久的影响。追寻种子的说法,在各民族史诗和传说中独具特色。第三,《豆纽》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关于“种子”的史诗,它记录了苗族先民从狩猎和采集野果,最终到定居,并种植水稻的过程。它记录了我国苗族的生活演变史,是一部光辉的文化史册,其中的文化亮点,精神锋芒着实令人陶醉和心往神怡。第四,《豆纽》不仅反映苗族早期的农耕文化,它同时还向人们讲述了苗族最早掌握用“理”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理”来治理天下的道理,从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形成,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第五、诗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塑造了上百个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及动物,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人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图片均为施秉县小河风光2009.4.5)
紫夏  2009.4.8于施秉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