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8551110535的个人空间 http://www.56china.com/bbs/?1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瀛上故事

已有 692 次阅读 2009-10-24 14:46 |个人分类:民俗故事 |

 
 
 
 
          作者  紫夏
    瀛上是一坐山名,它位于杉木河南岸,苗族村寨黄金屯境内,海拔1080米,是杉木河流域主要山峰之一。据说明代曾在此峰设营屯兵,当地叫其为“营上”。又因此山常年云雾缭绕,远眺山峰,如云海之孤岛,舞文弄墨者将其称为“瀛上”。
    小时候村里没有电,没有电视,也买不起收音机,到了农闭时,主要是冬天,我们这些农村娃只能聚拢在一家,围着火坑,专心听老人们“摆古”。“拣歌”(苗族人将从长辈那里获取的古老民歌叫“雀吓”,意译就叫“拣歌”),听故事都是我们的爱好,反正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那是一件惬意之事。话题中自然有关瀛上的故事。而摆这样的故事自然得由那些村里人称的“爱吹”的人摆起来才精彩:事实有一点,即兴“创作”之后,添油加醋有一点,听起来更让人觉得生动。
    瀛上在当地也算得上是名山的,《镇远府志》也有此记载。瀛上历史我们无法追溯,但只知道明代将军队屯于此,由于带兵者姓朱,也许由于与明天子姓有关,于是将此地取名叫“王建屯”,而且明确是“征苗扎营”。他们将当时的苗族或赶走或杀死,收取了苗族耕地,然后经营起苗民的土地。据说,当时施秉西北“六十八寨”全部迁徙而走他乡。如今只留下与军事有关的诸如“屯”、“关”、“哨”村落,瀛上周围有王建屯、石板屯、上新屯、下新屯、紫荆关、吴家屯、翁哨等等。听说瀛上除了驻军外,还曾开辟为道教场所,住过道士。在清末和民国还成了富人的避难所。
  瀛上东山脚称为封洞湾,据传古代这里曾出水一股,大如黄缸,声如宏钟。周道士云游至此,倍感此地为修行的风水宝地,于是在瀛上结庐而居,其道观发展到六级四殿一十二庐,居士、道人八十。每到神界纪念日,他们会如期举办道场活动。参加朝圣活动者万人。周道虽为汉人,但与当地苗族人关系不错,常与苗人往来,为苗人“敬鬼”,治病。由于与苗族人长期打交道,所以精通苗语。突然有一天,传来消息,官兵要来侵吞苗地,他们一路自湖南而来,到处烧杀苗人,一向与苗人关系较好的周道士感到大难将临头,看着这道观,想到这一湾曲水,他觉得不能让官兵得到,于是他叫来苗民,找来九口大锅,挖了九人深,用大锅将出水堵了。并与苗民一同逃走他乡去了。我们现在无法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确实流下这样的故事,和还叫做“封洞湾”的地名,以及古观那些残墙断瓦。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里的人们确信这里有被封井口的存在,于是人们为解决那坝无水的耕地,县里从省里请来专家,与当地的民兵一起,“战斗”在封洞湾。同时,为了迎取第一泓泉水的到来,大队(村)还组织了大量的劳动力,修建了一个不小的水库。然而,万事俱备,寻找水源的专家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民兵还砍下了大片的原始森林,力图挖地三尺也要将水找到。但是,经过一个春秋的努力,也没找到那一泓清水的蛛丝马迹,大家还是无功而返。最后确定没有找到的原因是:阶级敌人的破坏才找一不到水源的。于是,抓了几个地主和富农来批斗了几个晚上,这件事才告一段落。老贫农告利说,要找到到水只有等周道士托梦来再说了。可是,几十年来也没有听周道士托梦来给谁?或者托来了,睡醒了记不起这事了吧。只可怜那口山塘至今还原孤独的在那等着。

如果不能正常播放,请下载   Windows Media Player 9

    瀛上的西坡叫“马骑人”,这就怪了,因为这名的取法有那么一点强求,你想人骑马还说得去,马骑人就难为情了。然后这真还是这么叫。这里有一则汉族民谣:“咚咚哐,咚咚哐,瀛上死了个花和尚,下葬要等鱼打鼓,垒坟要待马骑人。”传说瀛上死了个花和尚,人们要把和尚抬到安葬的地方,各种仪式都准备完毕,可主持下葬的道人则说要等到“鱼打鼓,马骑人。”大家都懵了,这“鱼打鼓,马骑人。”的事根本就不可能,而且也没听说过,可主持人就是说要等。大家没有办法,只好等了。这时打鼓的人累了,他也没耐烦了,也休息了。这时只见天上有七只大雁从远处飞了过来,要掠过人们头上时,只听到前面的大雁一声鸣叫,后面的大雁也跟着附声,嘴夹着鱼的那只大雁没有注意,也跟着附声,于是鱼掉了下来,直接打在鼓上。大家惊愕不已。鱼是打鼓了,可“马骑人”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家又在崔主持人了。可他就是不干,非等到马骑人不可,大家没有办法。只见太阳开始西下,人们感到无望。这时影影绰绰从远处有一个人,肩上扛着一个东西,且牵着一匹马,由远而近,走了过来。近来一看,那人还真是扛着一匹马驹。原来那是个商人,他从余庆赶集回来,谁知他的那匹母马在途中生了小马驹,眼看天又要黑了,小以驹走不动,他只好扛着马行走。在场的人们不得不相信这老道人的算功。“鱼打鼓,马骑人”之后,这和尚才算是下矿安葬。故事也许是真的,要不为什么现在还留下“鱼打鼓”、和“马骑人。”的地名呢?
    瀛上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山,仿佛什么人也都占过。自从明军到此屯兵以来,这里就没有安宁过。军人驻过,苗族义军占过,和尚道人住过,土匪抢过,逃避土匪的人也到这里躲避过。我们来说一个近代的。民国时期,这里土匪猖獗,他们常常进村踏寨,把王建屯苗寨闹得鸡犬不宁。有一个姓陈的的人,为了躲避土匪,把自己仅有的几十担谷子挑上山去,重修山上以前留下的堡垒,设了卡门,期望能“一夫挡关万夫莫开”,此翁的想法是正确的。然而握有火枪的土匪们不吃他这一套,他们聚众三十余人,打掉了堡垒,又开了卡门。眼看就要大祸临头,土匪不仅要粮,还要命。他没有办法,只好找事一只囤箩,里面放了两床棉被,自己捆牢盖子,然后从山崖上滚将下去-----不管死活,反正比死在土匪手中好,他想。土匪一到,山上的东西自然洗劫一空,可姓陈的却没有滚下崖壁,而是在半崖上的一棵给卡住了。据他后来回忆说,他只感到自己在囤箩里打了几十转了之后,突然“咔嚓”一声,不动了。迷迷糊糊中,他醒了过后,发现自己没有死,轻轻的他打开盖子一看:坏了,自己虽说没有死,可上有几十丈悬崖,下也有几十丈深渊,而且悬在空中的囤箩摇晃不定。看来还是等死了。还好,被套是麻布做的,他轻轻的挪动身体,将被面撕成布条,用接头的方式,接成一根长纯,一头捆牢在树杆后,沿麻纯下到了地下,保住了性命。古人云:祸之福之所依。此翁到了解放后,活到九十八而命终。
    瀛上故事不少,有真也有假,这里只说了几则而已,意在抛砖引玉。余下的故事,之后我们还会“摆”出来。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