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返回首页

阿香依的个人空间 http://www.56china.com/bbs/?84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已有 1714 次阅读 2009-11-20 19:43 |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46个,254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成为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早“十五”期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整体部署,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到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和充实,民族文化艺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族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在全省民族文化发展中起着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以完善
 
  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丰富少数人民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2005年统计显示,全省文化事业财政拨款为18730.9万元,大多用于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上。“十五”期间,国家和省里共投入县级“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资金2926万元,改建和扩建了88个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十一五”期间,将完成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同时,将建成1000余个乡镇文化站,基本形成省、地、县、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省254个民族乡都建立了文化站,配有专职人员,负责开展文化方面的工作。站内设有阅览室、图书室、民乐室,有的还有球场、影院、录像厅、歌舞厅等。大部分民族村建立了文化室,室内有报刊、书籍、宣传栏、有线广播等。这些站、室的建立,既活跃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体育活动,又为传播现代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科学知识提供了场所。至2005年底我省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840个,流动放映车队46个、建立16毫米电影拷贝调剂中心2个、恢复农村放映队109个,现全省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949个。在少数民族地区资助农村电影放映机474套、放映大蓬2个、电影流动放映车30辆、数字电影放映队2个,同时还在黔东南州文化局建立一个农村电影拷贝调剂平台,以解决黔东南州各县农村电影放映队的拷贝调剂使用问题。另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将加快建设步伐,这些为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苗族芦笙艺术之乡、地戏艺术之乡、民族杂技艺术之乡、灯谜之乡、苗族木鼓舞之乡、侗戏艺术之乡、布依族八音之乡、傩戏艺术之乡、苗族四面鼓艺术之乡、苗族芦笙技艺艺术之乡、彝族歌舞之乡等等,其中雷山县上郎德寨苗族芦筐歌舞之乡、从江县小黄村侗歌之乡,镇宁县石头寨蜡之乡,册亨县乃言布依戏之乡等七个艺术之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2002年7月建立了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2003年建成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2004年建成黎平县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二、重视、抢救、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发掘、抢救、整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努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交流。

  (一)贵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1、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卞卜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4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爷节”等。

  2、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苗族群众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侗族“大歌”的歌声宏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反映了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黔东北的土家族鼓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民族戏曲是民族风情的精华,主要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地剧和傩剧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以芦笙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笙文化”,特别是无音乐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国际音乐舞蹈台上深受赞誉;以雷山郎德寨为代表的铜鼓文化,既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那里可欣赏“铜鼓坪”、“莽铜芦笙铜鼓舞”,将苗族文化中的“鱼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3、民族建筑特色鲜明。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建筑,式样繁多,风格迥异各具千秋。较突出的有黔东南和黔西南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瑶族的禾榔、禾晾,白族的寺院建筑等。尤其是侗族鼓楼、风雨桥,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各民族还利用地处高原,跬步皆山,创造了“石头文化”,用石头奠基,用石块砌墙,用石板盖顶,构筑了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平坝县天台山的伍龙寺,就是省内规模最大、工艺最精、风景绝妙的典型石头建筑。安顺文庙的透雕盘龙古柱,大方奢香墓的园雕彝族虎头,花江“马马崖”和“画马崖”的崖画和关岭“红岩砷”古迹等,精美奇特,都是罕见的艺术杰作,是又一文化遗产的奇葩。

  4、文物精华汇粹。贵州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古迹遍及全省,如普定穿洞遗址、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毕节大屯土司庄园、遵义的杨粲墓、大方奢香墓、黔西观音洞、桐梓岸灰洞、水城硝灰洞、兴义猫猫洞、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等。

  5、民间工艺美术精湛繁多。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艺美术产品有蜡染、刺绣、挑花、漆器、陶器械、箫笛等。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比、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重大决策。全省各地涌现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弘扬民族精神,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保护拉动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1.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逐年增加保护管理经费,健全工作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进一步强调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执法力度和查处各类破坏自然、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把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经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为我省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目前,正在起草《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草案)》。

  2.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规划制订。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重要精神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纲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从基本现状、工作任务、规划目标、保障措施等几方面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规划纲要》。

  3.加大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贵州省各级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建立和运用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的市场机制,开展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专项拨款、利用拉动旅游斗正发展、通过市场运作引导各类资金等多种方式对雷山县朗德寨、岭县滑石哨寨投入保经费,把花溪镇山建成民族文化村、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一一六枝特区梭嘎生态博物馆。2002年省政府公布了20个重点民族村镇保护名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了诸如“贵州民族婚俗物馆”、“贵州节日文化博物馆”和“安顺蔡官地戏博物馆”等多个专题博物馆。

  4.坚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统一。对文化遗产尽最大努力予以保护,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地开发建设,通过科学开发利用来实现更好地保护,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如对青岩、黎平肇兴村、从江岜沙寨、三都怎雷寨、雷山西江寨、赤水大同等古镇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古建筑的修复,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5.积极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工作,加大支持的力度,重视民间艺人的研究成果。编纂文艺集成志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文化部的部署,贵州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艺集成志书的调研与普查工作,并由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全权负责,在全省各级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和配合下,省艺术研究所于2002年初先后完成了《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贵州卷》各分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调查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省文化厅对评选命名的“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人和继承单位”给予政策和相关支持,并收集整理一批民族民间艺人的研究成果出版《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名录》、《贵州民间艺人小传》、《贵州省少数民族节日大观》、《贵州节日文化一览表》、《贵州艺术之乡集景》等。

  三、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各地根据实际,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开展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览、体育赛等文化活动,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示各民族社会主义新风貌结合起来。如举办了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特别是贵州旅游形象大使的选拔,有17个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姑娘和小伙成为了贵州旅游形象的代言人,而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的推出,高度浓缩了贵州省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展示了积淀已久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让省内外观众惊叹不已,树了立贵州新的形象。其它如:布依族的《好花红》、苗族的反排木鼓舞等,突出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二是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如黔东南州的芦笙、侗戏、傩戏等表演,深入挖掘,进一步发展,在各族群众中广为普及,成为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三是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姐妹节、雷山苗年节等,庆祝节日,已成为惯例。四是配合政府统一部署参加民间艺术活动。每年全省文艺汇演都由少数民族参加,将文化艺术活动与经济贸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少数民族对外影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

  四、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教育、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后继有人

  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为了保护年高艺精的民间艺人,贵州省正在准备开展古严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活动,为他们颁发证书,努力争取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在其生活利活动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与此类似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单位”的评选活动,也是着眼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为了让青少年更了解本民族文化,热爱本民族历史,民族地区:非常重视加强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民间文化区内的小学在积极探索开展双语教学,开办传统手工艺课程。黎平县把《侗族文化艺术简读》作为全县小学至中学初二的在校生的课余必修课,榕江县把侗族音乐组织到小学的音乐教程中进行教学,台江县以私立形式办起了苗族刺绣学校。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加强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艺术教育,为促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继承在作积极的工作。

  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了民族传统艺术后继有人。全省各类大专院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在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20分投档,搭建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平台。

  民族歌舞团的发展为贵州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民有利的条件,如苗家三姐妹阿依、阿桑、阿多就是从民族歌舞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在又分别担任了黔东南州歌舞团、黔西南州歌舞团、南州歌舞团负责人。大型歌舞《多彩贵州风》成功地推出了深受群众喜爱的苗族歌手阿幼朵。

  民族文化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要视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以及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贵州省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前景必将更为广阔。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