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 学兼四部的一代通儒

2013-01-28 15:56:29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张舜徽 学兼四部的一代通儒
图为张舜徽先生在书房里
图为张舜徽先生在书房里


今年,2011年,是张舜徽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他1911年8月5日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最当之无愧。

一代通儒

钱和张为学的特点,都是学兼四部,而根基则在史学。但同为史学,钱张亦有不同,钱为文化史学,张则是文献史学。古人论学,标举才学识三目,又以义理、考据、辞章分解之。义理可知识见深浅,考据可明积学厚薄,辞章可观才性高下。学者为学,三者能得其二,士林即可称雅,兼具则难矣。盖天生烝民,鲜得其全,偏一者多,博通者寡。三者之中,识最难,亦更可贵。无识则学不能成其大,才亦无所指归。张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每为一学,均有创辟胜解,这有他的《周秦道论发微》可证。

道为先秦各家泛用之名词,但取义各有界说。儒门论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性与天道,孔子罕言。韩非论道,则云明法制,去私恩,而以儒家之圣言为“劝饭之说”(《韩非子·八说》)。管夷吾论道,无外无内,无根无茎,万物之要。老聃论道,强名曰大,道法自然。庄生论道,无为无形,可生天地。先秦诸家之道说,异同异是,释解缤纷。而《荀子·解蔽》“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一语,尤为历来研究心性之学者所乐道。《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虽出自“伪古文”,亦堪称中国思想的语词精要,至有被称作“十六字真传”者。

然张舜徽先生别出机杼,曰:“余尝博考群书,穷日夜之力以思之,恍然始悟先秦诸子之所谓‘道’,皆所以阐明‘主术’;而‘危微精一’之义,实为临民驭下之方,初无涉于心性。”(《道论通说》)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而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这是张先生对于先秦思想文化史的一项极大判断。此判可否为的论?思想史学者必不然。但在张先生,足可成一家之言。因为它的立说,是建立在精密比堪抽绎诸家文本基础之上的,以诸子解诸子,旁征博引,巨细靡遗。即如道和一的关系,老云“抱一”,庄云“通一”,韩非云“用一”,管子云“执一”,《吕览》云“得一”。此何为言说?张先生写道:“皆指君道而言,犹云执道、抱道、通道、用道、得道也。‘道’之所以别名曰‘一’者,《韩非·扬权篇》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韩非此解,盖为周秦时尽人而知之常识,故诸子立言,率好以‘一’代‘道’之名,无嫌也。”(同前)不能不承认纂解有据,而绝非腹笥空空之贸论也。

张舜徽先生的独断之识,见于他所有著述,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以本人阅读张著之印象,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他的学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随手牵引,无不贯通。如果以考索之功例之,则张氏之学,重在典籍之文本的考据比堪。义宁之学的诗文证史,古典今情,宜非其所长。但二百万言的《说文解字约注》,又纯是清儒《说文段注》一系的详博考据功夫。《约注》一书,可见舜徽先生积学之厚。至于文法词章,置诸20世纪人文大师之列,他也是可圈可点的佼佼者。他文气丰沛,引古释古,顺流而下,自成气象。为文笔力之厚,语词得位适节,断判出乎自然,五十年代后之文史学人,鲜有出其右者。这既得力于他的学养深厚,也和年轻时熟读汉唐大家之文有关。他尝着意诵读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等长篇有力之文,以培养文气。虽然,张先生长于为文,却不善诗词韵语,或未得文体之全,但亦因此使张学无纤毫文人之气,实现了《史通》作者刘知几说的“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的“宏愿”。

上一篇: 略萨:穿越现实与非现实

下一篇: 王子云先生与敦煌壁画研究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