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工艺民族服饰

浅谈哈尼族卡多支系人生礼仪中的服饰文化

2013-08-23 12:28:20 作者:杨晓媛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浅谈哈尼族卡多支系人生礼仪中的服饰文化


浅谈哈尼族卡多支系人生礼仪中的服饰文化
——以普洱市墨江县卡多妇女服饰为例

 【摘要】  卡多服饰不仅承载了卡多族的民族习俗、民族信仰和民族心理,还记述了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或活动,伴随着相关的禁忌等因素形成了专门的服饰,使本就丰富多彩的卡多服饰文化内涵更加具体深刻。本文结合卡多人重要的人生礼仪,阐述了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卡多服饰文化内涵。

  【关键词】  哈尼族  ;人生礼仪 ;服饰;文化内涵

  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服饰,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哈尼族支系繁多,他们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和澜沧江、元江、把边江流域为中心的不同地区,居住格局比较分散。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各支系间联系贫乏等原因,不同的支系间的服饰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纷繁多样的服饰,都在表达着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哈尼文化。本文就以普洱市墨江县哈尼族卡多支系妇女服饰为例,结合卡多人重要的人生礼仪,来谈谈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服饰文化内涵。

  一、卡多族妇女服饰的基本样式和特征

  哈尼族的卡多支系与碧约、豪尼、布都、白宏等支系交错聚居于镇沅、景东、新平、墨江、普洱等县市,没有文字,只有口头语。墨江县的卡多族主要居住在新抚乡、通关镇、龙潭乡、景星乡、鱼塘乡等,约五千余人,他们的口头语言相同,服饰也相同,是典型的长衣长裙型,与其他支系如白宏的短衣短裤型、豪尼的短衣短裙型有明显的区别。

  墨江县的卡多妇女服饰,衣裙均为靛青色(或黑色)。老年妇女缠绕着青色圆形包头,大如斗笠;耳戴银制的耳坠。年轻的姑娘,通常戴芝麻铃耳坠,前额上紧箍一串镶满银泡的带子;后脑插着一束红、绿绒线花;身穿青色右开襟短衣,襟上镶嵌着银色和彩色的花边,花边内侧拼接着鲜艳的天蓝色棉布,在蓝布两边依次排列着一串串的银坠子和银铃铛,在胸前点缀着三颗银制的八角花;下着青色(或)筒裙,靠一条宽腰带固定,前面系围腰,围腰外层为天蓝色布,里层为黑色或青色土布,上面绣满图案,身后披挂由彩色毛线绣成的长条坠饰,既美观,又大方。

  卡多妇女服饰的基本样式是其人生礼仪专门服饰的基础,在卡多族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仪式或活动的人们都必须穿本民族传统服饰,着装必须合乎族群的规定,没有人会例外。统一的服饰,作为一个族群的最重要的标志,体现出强烈的族群意识和宗族观念。而在不同的人生礼仪中的穿戴习惯和禁忌,使普遍的传统民族服装样式有了细节上的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恰恰形成了人生礼仪专门服饰,这些服饰穿戴的禁忌和细节上的变化,是严肃、神圣的,是卡多人对本族文化传统的庄严叙述和传承,是其民族信仰、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从人生礼仪的角度谈卡多族服饰文化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服饰,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内涵。” 各族人民把自己的社会生活情况、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各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成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作为哈尼族支系之一的卡多族也是如此。服饰作为其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承载了卡多族的民族习俗、民族信仰和民族心理,还记述了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是卡多族文化的一部活的史书。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原来封闭落后的山区与外界联系不断加强,越来越多地接受着外来的文化,其中也包含衣着服装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卡多族传统的服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由繁化简,如今,青年人普遍已经改穿汉族服装,只有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才把其最传统、最完整的本族服饰展现出来。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等重要的人生礼仪就成为了卡多族服饰最主要的展示平台,同时,这些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或活动,伴随着相关的禁忌等因素形成了专门的服饰,为本来就丰富多彩的卡多服饰锦上添花,使卡多族的服饰文化更加丰富深刻。从人生礼仪的角度谈卡多服饰文化,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具体的客观环境,更直接地接触卡多服饰,更客观地了解或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三、卡多族人生礼仪中的服饰文化

  (一)卡多诞生礼仪中的服饰文化

  与其他民族一样,添丁进口是卡多族种族繁衍的重要内容,一个“新人”的出生就意味着种族生生不息地延续。这种对新生儿的重视,蕴含于卡多服饰中,集中表现为对新生儿的庇佑、祝福等方面。

  与汉族在孩子出生前置办好新生儿衣物的习惯不同,按照卡多习俗,生第一个孩子时,事先不能准备好小衣、小裤、背巾、披衣、小抱被等新生儿的衣物。孩子生下以后,是用父母的旧衣服或被子等包起来。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可以用第一个孩子用过的衣物。人们认为,旧衣服上有父母灵魂的气息,在当地被称之为“人气”,这种“人气”一方面可以保护新生儿不受邪恶鬼神的侵害,有“护魂”的作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就表现为不会在夜间啼哭或是患病;一方面可以沾染父母和其他人的福气,有“聚福”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让新生儿一出生就感受到父母的气息,有永远与家人心连心之意,表现出强烈的宗族意识。

  此外,为了辟邪,家里的老人会用黑色的土布缝制一个约半个手掌大小的小袋子,同时把一瓣白蒜、一小枝黄泡刺、一颗狗牙缝进布袋中,然后固定在小抱被上,因为白蒜可以祛邪气,黄泡刺可以祛邪物,而狗牙亦有避邪功能。这样,即使婴幼儿离家外出,也不会受到鬼神的侵害,反映出哈尼族对幼儿的护卫挚爱心理。

  《普洱府志》中说:“黑窝泥……性情和缓,服色尚黑。”用黑色的土布缝制庇佑婴儿的布袋,就是源于哈尼族从古至今的“尚黑”心理。卡多妇女服饰,与其他哈尼族支系的服饰一样,以青色(或黑色)为主色调。有这样一个传说:哈尼族原本喜欢穿着像白鹇鸟的羽毛一样白色或浅色的衣服,因为白鹇鸟是哈尼族心目中的神鸟和吉祥鸟,认为它会给人们送来平安和祝福。有一天,一对母女上山采药,途中遇到了鬼,慌忙躲避中,母女俩的衣服被野生大的靛青叶染得青一块紫一块,最后竟染成了黑色,但被染黑的衣服却成为了她们生命的保护色,她俩离鬼无论远近,鬼都看不见,幸免于难。从此,为了防止鬼怪的伤害,哈尼人便由尚白改为尚黑。从传说中便可知,哈尼族崇尚黑色,就是出于避鬼护身的心理。

  这种心理源自于哈尼族的泛灵崇拜。哈尼族认为万物有灵,并明确地划分为神、鬼、魂三大类。众神除个别外,整体上是维护人类利益的;魂为保护人身安全的精灵,哈尼人把它们称之为“约拉”;而鬼中的恶鬼“涅哈”则对人类充满敌意,总想加害于人,人生病、有难,就是它们为害所致。 可见,哈尼族远古先民的眼中,世界就是处处鬼神充斥,人与鬼神共处于大地之上,鬼神支配着一切,人是极其弱小的。万物有灵的信仰,是当时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不足的产物,反映了哈尼族先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的软弱无力和对自然的盲目依赖。所以,黑色的衣物,也就成为了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护身符。

  (二)卡多成年礼仪中的服饰文化

  成年礼是卡多人生礼仪中的又一个重要仪式,卡多女子一般在15岁时举行成年礼。它意味着童年结束,将要离开亲人的庇护进入社会,开始参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并从此肩负起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哈尼族碧约支系小合嫫(姑娘)成年礼后,要戴六角小帽,留一条长至腰部的独辫垂于脑后,卡多支系则与其不同。卡多女子从成年的那一天起,就要缠绕藏青色的圆形“包头”,头发要编成辫子藏于其中不能外露。包头由一块30厘米宽100厘米长的青色土布和两端布口各约50厘米长用青色毛线加少许红蓝毛线编成的包头须构成,在接近两端布口的地方,绣有对称的彩色方块图案。缠在头上时,恰巧可以使彩色的图案显露在头顶,包头须则起到固定的作用。

  包头是卡多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卡多支系的象征。卡多女子从戴上包头的那天起,包头就一直伴随着自己,直到生命的终结。所以,即使现在很多人平时生活里都不再穿着本族的传统服装,但包头却还是保留着,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特别明显。“包头”是作为一个卡多人的标志,是一种具有神圣象征意味的饰物。

  卡多成年礼中的穿戴仪式,是成年礼的重要环节,服饰作为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服饰的穿戴过程,便成为青年对本族文化学习的过程。对卡多人来说,第一次穿戴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就是在成年礼上。一般由年长的老人为其穿戴,一边教她穿戴的方法,一边要告诉她衣服的各部分,各个图案饰物的寓意是什么。如:老人为其挂上青蛙图案的坠饰,会说:“青蛙是我们的神,他给了我们天,还给了我们地……他会保佑你,平平安安……”这其实是墨江哈尼族创世神话《青蛙造天地》的内容,老人用自己通俗的语言,给晚辈讲述着这个古老的故事。又如,老人指着用天蓝色布、黑布和彩色花边一圈一圈拼接而成的衣袖,告诉姑娘:“这是我们祖祖辈辈耕种的田,靠着它,才能吃饱肚子,年轻人不能懒惰,要手脚勤快。”哈尼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梯田便成为了其农耕文明的象征。承载着生产劳动的经验与历史,梯田的形象被运用到服饰中,成为了卡多服饰的一部分。

  服饰所蕴含的寓意,表现在服饰之上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成年礼使图案花纹变得鲜活起来,让服饰成为动态的文化,在老人的口述讲解中,得到传承和发扬。李砚祖指出:“纹样是历史文化和哲学的镜子。”图纹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但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几乎都能找到与其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相对应的联系。卡多人把生活环境中的影像投射到服饰中,梯田、青蛙等纹样就是哈尼农耕生活的写照,这些图案是哈尼族对梯田农业和生产生活的艺术表达,使服饰体现出自然平淡和纯真之美。

  (三)卡多婚娶礼仪中的服饰文化

  结婚是标志人的生命中重要转折的形式。卡多婚礼也是一个人身份的重大转换,是其生命的转折。在卡多婚娶仪式上,新娘通过服饰的穿戴来完成自己生命的转折,穿过结婚礼服,身份从此就发生了转变,她不再是天真浪漫的姑娘,而成为了一个有家庭、有更大责任的妻子,或者母亲。也正因为如此,卡多的新娘礼服制作得尤为精美,因为它不仅是美丽,更重要的是华美中所承载的意义,它象征着一个人社会身份的变化。

  新娘礼服由头饰(由银泡、彩色毛线、饰带等装饰的包头)、上衣、围腰、飘带、腰带、长筒裙及各种各样的配饰组成。穿戴程序复杂,得花很长的时间,由和新娘要好的女伴和一位年长的老人为其穿戴,要两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花那么多时间在新娘装的穿戴上,是因为人们对穿戴仪式的重视,体现出生命的转换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礼服的样式与卡多传统服饰一致,只是前者的做工更精细,所绣制的图案和配戴的饰物因寓意而有所不同。如:彩色飘带上绣的一定要是像橄榄叶和面瓜籽的花纹,还要挂上鱼形的坠饰。在卡多婚礼上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打新郎”,即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出门后,女方的女伴就把准备好的一背篓橄榄果使劲抛向新郎,以此祝愿这对新人早生贵子。像橄榄叶的花纹,是橄榄果的替代,寓意与其相同。鱼和面瓜多子(籽),面瓜籽的图案和鱼形坠饰象征着瓜瓞绵绵,生生不息。婚姻礼仪在最初,最大的意义是血缘的延续,族群生命的繁衍。因为在哈尼族漫长而沉重的迁徙历史过程中,战争、疾病、瘟疫、饥饿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数不甚数,死亡让人们无比恐惧,更害怕种族灭绝的危机,但婚姻,意味着即将有新生命诞生,让先民们看到了族群生命延续的希望。这种思想代代相传,直至今天,传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美好心愿依然是婚娶礼仪重要的主题之一。

  (四)卡多丧葬礼仪中的服饰文化

  在卡多人看来,丧礼这一特殊的人生礼仪,不仅是对人生旅途终结的祭奠,还是灵魂回归的重要仪式。哈尼族“人死魂不灭”的宗教观念认为,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依然以某种方式存在,它会踏着先人的足迹,回到祖先的灵魂聚居的地方,回到本民族最初的发祥地,即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提及的“诺玛阿美”。举行丧礼,是灵魂的回归的桥梁,所以,卡多对老人的丧礼十分重视。

  死后回归到先祖聚集的地方,是每个老人的愿望,为此,卡多年长的老人,都会在自己生前准备好“寿衣”和“寿鞋”,以便在去世时用。这与汉族的丧葬习俗相似,但其它方面有很大差异,卡多的丧葬服饰文化有其特别的寓意和内涵。如:寿衣的样式与传统的本族服装相同,衣料只用藏青色的土布,色彩单一,被称为“素衣”;寿鞋也是用黑色或青色的土布做成,样式与平常穿的布鞋相同,只是鞋底纳的针脚比较稀疏。卡多人认为:穿了寿衣,自己才是卡多人,套上寿鞋,才晓得回家的路。死者的着装,是灵魂归属最重要的工具,本族传统的服饰,是灵魂身份的标识,若不是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与文化思想的服装,灵魂就无法到达“诺玛阿美”,死者就不能安息。

  老人死后,要马上为其净身、修面。然后穿上寿衣,戴上各种首饰。穿戴时有些动作要与活人的穿戴习惯相反,如包包头时,不能按顺时针方向缠绕,而必须按逆时针方向。 因为生与死,阴间与阳间的界限是清楚分明的,为了区别二者,就颠倒顺序,以免生死两地混淆,阴间的恶鬼趁机到阳间加害生者。首饰为银或玉制品,不能用铁饰品。卡多认为,玉是有灵气的宝石,而银可以辟邪;铁会生锈,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表现出卡多安身积福、趋吉避凶的心理。

  总的来说,卡多丧葬仪式所体现的服饰文化表现为两点:一是为了灵魂的归属,使死者安息;二是分清阴间和阳间的界限,让魂魄不会因留恋尘世而加害于人,要保护和祝福生者。

  四、哈尼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如今,传统民族服饰已不再是卡多人日常的主要服饰,而只在节日穿戴,它几乎变成了一种象征符号。这种表征变化的背后,是哈尼族在急剧汉化的现实,民族传统文化正处于一种弱化的境地。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个群体智慧的结晶,一旦消失便无法挽回。在哈尼族传统服饰文化不断弱化消失的局面下,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哈尼族传统服饰,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关于哈尼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把哈尼族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立在代代相传的基础之上。在孩子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应该把本民族传统文化教授给孩子,如:把当地哈尼歌舞元素融入学校的音乐课程,在劳技课程中加入哈尼族服饰制作等内容,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提倡学生讲哈尼语等,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学习本民族文化。

  (二)借助“节日活动”等平台,宣传和发展哈尼传族统文化

  “人生礼仪”作为一种动态的传承场,与卡多服饰本身的静态传承结合起来,表达着卡多人的社会生活和群体思维,是服饰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墨江每年一届的“太阳节”、“民族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哈尼族歌舞表演、哈尼族各支系服饰展示等文艺活动生动地向外界展示了独特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在宣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哈尼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注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对哈尼族各支系的民族服饰文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诗歌谣、生活习俗活动等方面要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在开发利用传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形式化,要保持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和真实性,这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五、结语

  卡多服饰,把卡多族的传统文化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除了遮体保暖的基本实用功能外,还是卡多人的护身符,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有其深深的寓意,或是出自本族的宗教信仰,或是对族群历史的讲述,或是趋吉避祸的心理。服饰,让我们看到了卡多族深厚的文化,更让我们看到了哈尼族的精神文明和深深的民族意识。尽管传统的本民族服饰正在一点一点地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卡多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服饰,失去自己的民族意识。在卡多庄严隆重的人生礼仪中,依然可以看到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看到卡多人对精神价值的倡导和对民族意识的展示,看到一个民族对本族文化的坚守。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中国哈尼学.第二辑[M].民族出版社,2002。

  [2]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尼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 墨江县政协.墨江文史资料选辑[M].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委员会,1997。

  [4] 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佑泉.哈尼族服饰文化概述[J].民族艺术研究.1998,第2期:20-24。

  英文摘要

  On the Hani card with multiple branches in the life etiquette clothing culture

  ——The city of Mojiang county to Caddo women dress as an example

  Yang Xiaoyuan

  Abstract: card clothing not only bears the card and national customs, national belief and national psychology, also chronicles the na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around a person's life course in critical moment or period and the formation of service or activity, along with the associated taboo and other factors form a special dress, make the rich and colorful of card clothing culture connotation is more specific and profound.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addo important life etiquette, elaborated that the rich card clothing culture connotation.

  Key words: Hani; etiquette; cloth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作者地址: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新抚乡人民政府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