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感动的泪水</font>
——大方县驻村干部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纪实
理化乡营盘村正着手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猕猴桃种植业。图为驻村干部与村民开展土地测量。</font>
“星河,听我的诉说/星河,我是那遥远的一颗/你闪烁天际,我摇曳角落/你陪伴曼妙宇宙的皎洁,我守候驻守偏远村庄的承诺/柔弱的躁动,被目濡的勤劳震撼,夺我泪落。”</p>
一次夜访,谢雨石写下这首小诗,表达着驻村日子的执著坚守、无怨无悔。从家门、校门、机关门进入“农门”,大方县投资促进局80后干部谢雨石驻村伊始意气风发,却碰了一鼻子灰。他被骂过发“神经病”,边呕边抓大粪捏营养坨,为乡亲们当“跑腿”,忍受夜晚独对孤灯的寂寞。挺过艰苦的历练,他找到了服务百姓的“密码”。</p>
曾几何时,驻村干部因作风不实,身不来心不入,被称为“水上皮球”:“上级部门从上往下看,感觉皮球已经在水里了;而基层群众从水里往上看,皮球还是浮在水上,并没有沉下去。”如今,“水上皮球”现象在大方县被驻村干部用实干苦干有效破解。</p>
2012年12月21日,大方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抽派了540名干部组成106个驻村工作组,分赴全县106个重点行政村驻村帮扶。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让年轻干部主动请缨,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勇挑担子,展示出了“八仙过海”“九牛爬坡”比学赶超的驻村风采——</p>
亮身份,亮承诺,细微之处见精神</font>
从大方三元乡借调到县直机关党委才两月,30岁的女干部杨艳又被派到该县的省级一类贫困乡——星宿乡的棕树村驻村。她说,“当时孩子才一岁多,但组织的安排必须服从,只好狠心地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p>
“我们总共有5名同志驻村。驻地没网络,手机信号差,购物没有市场。我们周一买来要吃的菜,经常周四菜就吃完,只好吃白稀饭。”杨艳说,村民们最初也不信任我们能办事。“我们将服务承诺事项和个人照片挂在村办公室前,一些群众就质疑:‘几个小年轻做得了什么事?’但我们想,大事也许做不了,但小事可以做。”</p>
“88岁的苗族老人熊光英的低保存折丢失一年多了,我们跑派出所,跑民政,把补办的存折送到老人手里。农妇曾远琴想发展养殖,我们帮她落实小额贷款,送她防疫书籍,她已经喂了一头母猪和40多头肥猪。大寨、学堂、高坡三个村民组的自来水管断流多年,我们组织大家凑钱,协调把挖断的水管接上……”而让杨艳等引以为自豪的,是大家挨家挨户调查,分别为贫困户、外出人口、留守儿童、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妇女创业人才建立了信息档案,便于各级各部门开展扶贫——就是这些“小事”,让乡亲改变了对驻村干部的看法。</p>
亮身份,亮承诺,真蹲实驻进基层,是对驻村工作的共同要求。驻下来后干什么,却成了年轻干部驻村伊始的共同难题。</p>
“开始很茫然,不知工作从何抓起。”大方县财政局26岁的干部姜东虎被派驻羊场镇桶井村。他说,迷茫就向基层干部请教,往群众家中跑,终于领悟到,很多事情不跑不知道,年轻干部驻村,就是要肯跑:跑老百姓家,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跑田间地头,看看能发展什么产业;跑县直单位,看能否争取到项目。跑动中,这位80后驻村干部不断兑现自己的承诺:帮助群众解决春耕中的困难,帮助当地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协助申请桶井村小坡组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小广场建设项目。</p>
与同龄的姜东虎相比,派驻瓢井镇中寨村的大方县年轻干部谢雨石的驻村经历很“戏剧”。“单位领导找我谈话时,说:‘给你一个挑战性的工作,去不去?’我说:‘我最喜欢挑战!’”这位城里长大,工作不到一年的“三门”干部,面对陌生的“农门”,“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接二连三“吃闷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p>
“我进村就打算以‘我身边的经济学’为题,办培训班,培养大家的市场经济观念。”谢雨石说,他在一名村干部的帮助下,预约了60多位老乡来听课,开课那天,只来了3个人,一个是那名村干部,一个是村办公室隔壁开百货店的大姐,一个是过路的群众。课没上成,还被群众说是发“神经病”。回忆当时的情景,谢雨石忍不住笑了起来。</p>
“被骂‘神经病’的当晚,我睡不着。想自己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一来就想当‘老师’不行。往后走村串户,我对老百姓说,我是来学习的,请你们教我,有需要解决的事,能做的我绝不推辞。”谢雨石说,“但谦虚也会惹‘大麻烦’”。</p>
谢雨石讲了个帮老乡捏营养坨的故事。“头晚,我走访王顺琴大姐家,主动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王大姐说:‘这几天忙捏营养坨,人手不够,但你不会,帮不上。’我说:‘没问题,不会可以学。’第二天,我来到地里,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堆粪,不仅有猪粪、牛粪,而且还拌和着刚从厕所里挑出来的大小便。看着这一堆黑黄红交杂的“营养素”,我懵了,想打退堂鼓,但又答应过人家。看着我左右为难,王大姐忍住笑,熟练地抓起一团粪做了个示范。我只好硬着头皮,抓起粪便忍住呼吸边捏边呕,眼泪都噎出来了。过后,王大姐逢人便说‘小谢不错,吃得苦,下得烂,说话算数’。”</p>
就这样,谢雨石渐渐找到了服务百姓的感觉:“养羊户杨凤祥养了200多只羊,羊生病只剩下50多只,愁得饭都吃不下。我从网上下载治羊病的资料给他,他的羊保住了,对我特别感谢。村里打工回来的年轻人爱找我聊天,探讨产业发展话题。我的市场经济培训班也正常开班,每个星期有一次,结合当地养殖业的发展情况,讲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好处,老乡们很欢迎。”</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