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015-08-17 11:58:3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气候变化、经济复苏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两大话题,其实以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显得尤为突出,在那个农耕文明占有主导地位的岁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近乎于农业文明
气候变化、经济复苏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两大话题,其实以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显得尤为突出,在那个农耕文明占有主导地位的岁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近乎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史。农业对文明进程的影响举足轻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至关重要,气候这只无形的手就潜移默化地掌控着王朝的兴衰荣辱。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华文明史大致经历了四个冷期,而这些冷期的存在正是中华民族经历战乱纷争之苦,孕育伟大文明之时。
第一个冷期始于西周穆王二年止于东周平王时, 延时约330年的小冰河期。如竹书纪年所云:“江汉冰,牛马冻死”,而现在长江和汉水冬天并不结冰。“秋九月,桃杏实”,而现代中原桃杏结实的季节是在夏季。周厉王二十一年后,一百馀年间连年旱灾。严寒导致戎狄内侵,干旱引发泽民南徙。周王室东迁与衰退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即将崩溃瓦解和封建割据制度的酝酿形成过程,昭示着政治经济中心逐步由西北(镐京)向东南(洛邑)转移,正好形成了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形成了中国的第一次文化百家争鸣与百年战乱。
第一个冷期结束后的温暖季,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得到了长足发展,成就了秦帝国,其北边构筑长城大大压缩了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发展空间,逐鹿中原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意义上的真正统一,并引兵南下使长江流域得以有效开发,兵峰直指岭南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到了汉代人努力、天帮忙,文景之治积攒了大批钱粮,府库充实,粮丰马壮,汉武帝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强硬的攻势行动,主动出击驱突厥于小亚细亚、逐匈奴到东欧沃野,河套地区纳入到大汉王朝的版图,酒泉、张掖、武威、敦煌河西四郡10万之众屯垦边陲,彻底打通了游牧民族对西域的封锁,为丝绸之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华民族迎来第一次辉煌,“犯强汉者虽远必伐”让“汉”强势的民族精神至今还发扬光大,“汉”也就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代称。
第二个冷期自西汉成帝建使四年起,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随文帝开皇二十年。正是汉唐盛世中间的过渡时期,王莽篡汉、黄巾蜂起、三国鼎立、五胡乱华、东晋偏安的原因众多,但干旱和寒冷两个条件都不曾或缺。这段时期形成黄河流域的汉人大量向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迁徙路径图,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强势突破秦汉长城,杀伐掠夺农耕文明而又逐步接受农耕文明。黄河流域数百年的苦难侵袭完成了中华民族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突厥、匈奴、鲜卑等强势的游牧民族,或迁徙小亚细亚和欧洲,或被汉民族同化,中华文明融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延黄河流域造就了敦煌、龙门、云冈等一大批石窟文化。
第二个冷期结束后的温暖季,以鲜卑为主要血统的北方游牧民族完全占领了中原地区,并逐步汉化。游牧农耕的分界线由长城南移到了黄河,农耕文明中心也逐渐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江南成为了举世瞩目的鱼米之乡,那条为征服朝鲜战备而兴建的京杭大运河,也肩负起漕运以及南北物资流通大动脉作用。因时代造就的民族融合,让那个流着鲜卑血液建立起的新的王朝-大唐,这个时期中华民族蕴含着更多包容精神,正是这伟大的开放在全世界历史上奏响了崭新的盛唐华章。条条丝路通长安,无论是陆路还是水上,长安作为那个时代的世界中心、时尚之都,诗歌、艺术无以伦比。天可汗与皇帝的双重称谓弥合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创伤,遣唐使遍布全国各地,出将入相的官员来自各族各方,无不表明大唐汇聚的人才来自世界各地。这里是一个人人都愿意为之奋斗和向往的地方,对以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而言“唐”就是代表中华民族不息的血脉,唐人街这个名称也说明了外面的国度对那段岁月历程的留恋与追忆。
第三个冷期起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到南宋光宗绍熙三年结束。长安、洛阳一带种植柑橘全部冻死了,淮河、长江下游乃至太湖结冰车马可以在冰面上通过,洞庭湖、鄱阳湖漫天冰雪的奇景频频出现在江南各地方志书之上,或许正是那个时候杭州的断桥残雪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而今极难见到了。汉代黄河流域种植的稻米、分布的竹林,到了宋代已极为罕见,北宋初在中原一带活动的大象南迁华南,可知当时气候比今天还要寒冷。大批以农耕为生计的汉人被迫南迁,黄河流域经济活动逐步向长江流域转移,造就了江南的富甲天下、江南的鱼米之乡。而中原的空虚给北方游牧民族更多的发展机会,汉民族在中原地区一蹶不振,以鲜卑、契丹为主融合北方汉化少数民族所谓的“汉人”与以原河洛地区南迁的汉民族与南方荆苗、瓯越少数民族融合所谓的“南人”出现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之中。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明高度发达、军事极度柔弱的国家,开创了中原大国向北方小国称臣纳贡的历史,辽、金、西夏政权由偏居一隅发展到入主中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更是一鼓作气完成了少数民族前所未有的朝代更迭。
第三个冷期结束后温暖季十分短暂,再加之由于连年战乱,农耕文明没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就彻底衰败下去了,游牧文明借机完成了那瞬间耀眼的辉煌。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铁蹄,不但踏碎了中原地区的和谐安宁,其挥鞭直指欧洲多瑙河流域,在东欧建立了金帐汗国;弯刀卧马西渡阿姆河,在中亚建立了察合台汗国;收归了西辽故土,在西域建立起窝阔台汗国;征服了波斯,建立了西至地中海、南抵达印度洋的伊利汗国。强悍的蒙古帝国横跨了欧亚。那令人胆寒的铁蹄让全世界都记住了成吉思汗的名字,上百个民族包含他的基因、据传融入全球二十分之一人口的血液,也为我们画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国家版图。
第四个冷期自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清德宗光绪六年,断断续续长达五百馀年,包括有三个小冰河期,分别出现在明英宗天顺二年至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至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至清德宗光绪六年。这一段时期受气候因素影响,粮食产量波动较大,这也成为朝野之争、农民起义、朝代更替的诱因。在明代,削弱了相权、成立了内阁、产生了政党,皇权与内阁之间的权力之争此起彼伏。第一次小冰河期,嘉靖废朝,严嵩的清词掩盖了民不聊生黑暗时代;第二次小冰河期,闯王均粮,长期的战乱引来了大清挥师入关;第三次小冰河期,虎门销烟,封建社会没有走向自强,为了苟延残喘,而让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代百年的屈辱。这期间的短暂温暖季,也让我们看到了张居正主导下的明万历中兴,康乾盛世这个封建社会的第三次辉煌以及那个回光返照式的同治中兴。兴衰反复交替、旧的抗争刚刚平息紧接着新抗争来临成了那个年代永恒的主题。第四个冷期结束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始创民国、抗战岁月、解放烽火、创建新中国、抗美援朝、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曲折探索与发展改革,正在逐步由贫弱走向富强、由落后走向辉煌,复兴之路。
在这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气候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着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实力强弱的对比,直接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为此探寻气候变化也被当时的统治者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农业历法往往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顺应“天时”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二十四节气也应运而生,至今还指导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时,气候变化也影响着农牧分界线的南北飘移,造就了许多民族生生不息的迁徙跋涉,形成了中国一个特有的王气在北、民富在南的文化现象,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与解答。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