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2015-08-20 15:11:40 作者:筑祖宣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这是新时期新常态下,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要求,是新时期新常态下,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和顺应的精神指导,是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要求。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实质是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律权限内运行。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说,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之外,还要有法治的权利观,即权力的有限性和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思考工作,做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一个国家的法治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及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习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如何,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公权力的特殊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对其它社会群体起着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我们只有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具有坚守法治意志,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风尚,影响和带领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会全时就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可见法律是治国的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和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员干部只有适应新形势对法治提出的新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实现 改革于法有据,才能更好地规范发展行为、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党员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法治中国的建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与中央的决策与要求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践行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工作。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