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7769|回复: 0

发现苗歌:苗歌文本是最古老的成型文学作品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蛮夷居士 发表于 2015-10-31 22: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龙潜一/ 文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古籍中,只提到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用楚歌击溃项羽军心,至使楚霸王身陷四面楚歌的绝境。楚歌(即苗歌)的内容写作并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外界对苗歌并没有多大印象或体会,更谈不上了解。

       苗族虽然没有重视使用和发展自己的文字。但是苗歌的口耳传唱却在模糊地记叙着苗族的发展史。这里暂时不谈它独特而又完整的曲谱体系,不谈它时而豪放高亢、时而忧怨低沉、时而又悠扬动听的旋律。就说说它的歌词写作。

       苗韵歌词,就像说话一样流顺自然。一句干巴巴的话,用苗歌来表达就格外富有诗意。例如打一个招呼:”你要去哪里?”用苗歌招呼就说成“阿哥要走哪里去/脚踩龙步走哪方”

       苗韵歌曲的词句,主要以近似格律诗的格式来写作,念起来有节奏戚(其念法在苗家又称为“书句子”念法)。也有自由诗式的歌句写作(体现在字数不对称),但在吟念时不影响苗歌特有的节奏感。永恒不变的是,要么整首歌以两句为一合(即一个组合),要么整首歌以三句为一合。合与合之间的对应句必须押韵(相对于松桃方言音)。宁可重复句尾的字眼,也不可韵角错位。能做到不重复句尾字眼又押韵的,是为最高境界。苗歌通常存在两枝式歌词,意思是就像一棵树,从树脚分成两根树干并列向上伸展,苗歌行内称为“两丫根”。为了便于理解,这里称之为“A、B”路。两路之间的内容含义不变,只是其中的一句改变韵角。例如:
       A、“抽刀横砍树丫脚,挥手砍成四五根
       今天客走龙家坳,美酒迎客致表亲

       B、抽刀横砍树丫脚,挥手砍成四五双
今天客走龙家坳,美酒迎客如归家

       苗韵歌词的写作修辞和其它文学写作一样使用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夸张、排比,句形同样是陈述、疑问、反问、倒装灬语法也是主谓宾定壮补俱全。例如:
       “你像山中白额虎,你比海中花蛟龙
       你像晴空天擂鼓,你比雨中隔彩虹
       你像天宫妖猴舞,你比山中狂野牛

       苗歌文含有多种文体功能。
       苗歌像诗已不用多说。就与其它文体相论。
       一、苗歌文含有微型小说功能。例如,“今天地里挖红苕,我等日落回家中”。一合歌句,已经讲述了一个故事。

       二、 苗歌文含有散文功能,形散而神不散。详见《闪闪红心》、《世纪红日》等歌词。

       三、苗歌文含有记叙文功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后果六要素齐备,顺叙、倒叙、插叙具全。详见《党惠苗疆》中的歌词。

       四、苗歌文含有议论文功能,结构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论据充分,论证明了。例如《党惠苗疆》,论证了党委政府通过系列复杂又艰辛的拯救工作,最终赢得了高度警惕的苗民们的拥护。

       五、苗歌文内含说明文功能。同样采用举例子、列数字。详见《悼念蚩尤》中的词句。

       六、苗歌文内含小说功能。讲述故事细节完整生动,人物刻画、场景描述活灵活现。详见警世故事苗歌(国语版)《陈世美》中的歌词。

        苗歌文的内含功能还很多,这里只列举几种相关文体。

        只要写作手法符合苗韵歌词写作的特征,不论是用哪种文字来写作,它都是属于苗歌文的范畴。

        想要了解苗歌有多么古老,就得亲自听一听蛮夷岛流传的《九黎民歌》(现由笔者零星整理为国语版),这是九黎国兴盛时期的民间歌谣。它的吟唱旋律就是蛮夷岛唢呐吹奏的旋律,蛮夷岛的唢呐曲谱就是九黎国的苗歌旋律,有特定的曲谱内容,可以像对苗歌一样对奏,对出胜负之分。据传由于苗民迁隐深山之后,心理和感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编唱《悼念蚩尤》(现由笔者整理为国语版)开始变化苗歌唱法,逐渐演变成当今的苗歌这种旋律。但是作词的基本特征不变。

        五千多年过去了,苗韵歌曲应该走出深山,回归社会,服务于全人类。为了各族人民共享苗歌,苗歌可以用国语文字作词。

        文明进步了,苗韵歌词应该走上文学舞台,随同各类文体同台走秀,一展独特的写作特征。

        苗韵歌词的写作特征承载了多种文学体裁的功能,它叫做苗歌文。

        发扬苗歌文,是在传播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是荣耀之举。


分享更多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知识
中华民族文化网 http://www.56china.com  
民族元素网上商城http://www.sinofolk.com
(欢迎关注民族文化网 希望有更多热爱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媒体平台,面向全国有奖征集优秀稿件,联系电话或微信交流 18001299866)
关注民族文化公众微信号:cn_56china
关注多彩民族风公众微信:china_56china





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