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786|回复: 0

一个人守望的侗族小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sweeps5373 发表于 2009-9-21 18: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YLE>.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STYLE>中广网贵阳2月27日消息(记者王贵山 张倩)2006年春节期间,从江县丙妹镇老或村老或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香港某机构将出资为他们搭建新的学校。春日的阳光下,笑得最开心的是她们的老师——石春梅,一个32岁的普通侗家女,一名辛勤耕耘15载的乡村女教师。  <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 石春梅在给孩子们上课 <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 老或村的孩子们     在她从教的15年里,拿着很低的代课工资,却一人用了15年的时间挑战并改变了2个侗寨数百年延续下来的重男轻女的习俗,让从未有过女孩入学历史的侗寨里的数百名女孩得到了读书的机会。    <STRONG> 请回来的老师·戏台上的学校</STRONG>    老或村距从江县城三十余里。整个寨子依山而建,70多间侗族木楼分布在山间一条小河的两侧,整个侗寨只有72户人家、340余人。侗寨里很多人至今不会讲汉语,几百年的侗家风俗也沿习下来。 <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 破旧的戏台学校    去小学的途中,记者遇到了老或村前任支书潘文华。他告诉记者,石春梅是“老或村请回来的好老师”——    2000年秋,潘文华在参加县里的教育动员会上听说了石春梅的事迹:她用6年的时间,改变了新或村历来不让女孩读书的传统,教出了当地首批女学生。石老师是一个极其有耐心、极其负责的好老师。    “当时我们跟其他的侗寨一样,也不让女孩读书。我想她也许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会后,潘就带着几个村民把石春梅请回了老或村。     随后的几年,事实证明了潘当初选择是正确的:石春梅到老或村之前,这里没有一个女童入学的记录;而在6年后的今天,老或村小学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子学校”。 <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 依山傍水的侗家山寨     来到半山腰,记者看到了“女子学校”,一幢破败的小木楼。    “学校是村里用作旧戏台的吊角楼改建的。下面原本是空的,只是在几根柱子周边围了木板,圈成了两个教室。”站在二楼上,石春梅笑着说,“这里本来就是低洼的泥地,白天光线也不好,一到下雨的时候,教室里全是泥水,我只能带着70多个孩子在2楼上看雨。就这样,孩子们还是很开心。”        紧接着,朴实的石春梅在这个旧戏台上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人生……     <STRONG>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少女15年的青春</STRONG>    1990年,石春梅刚满17岁。那时,她正为即将来临的中考而忙碌。在她从未走出大山的人生里,中考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一向成绩不错的她期待考上中专,在城里找份工作。    然而,就在那一年,石春梅的父亲病逝。临终前,从教20多年的父亲,向石春梅提出了最后的嘱托。    “那是8月的一个夜里,一直病重不能起身的父亲叫醒了我。”石春梅的声音低低的,“父亲撑不下去了,但他放心不下侗族孩子们,侗家人对老师的好,让他无法就此离开。”    “父亲要我去偏远的侗寨,继续教书。”石春梅突然哽咽了,“但我一个还没嫁人的姑娘,一个人去那里和谁住啊!”     随后的一个多月里,石春梅无时不在痛苦地抉择:一边是自己17多年的梦想和美好未来,一边是父亲一生的夙愿和那个偏远的山沟。她知道,一旦答应,自己将背负地是怎样的一副重担——在她成长的10多年里,看到的都是父亲从教的种种艰辛。     然而,父亲临终前坚毅的眼神让她无法拒绝。那年9月的一个清晨,她背着重重的行囊,只身翻过了三座大山,跋涉了数十里山路来到了父亲生前代课的新或小学——一个破败的茅屋和20多个黑黑的小男孩。    这一天,成了她15年代课生涯的开始。不久,侗寨村民的朴实、贫穷触动了她,“侗寨的希望是孩子”,尔后的岁月里,她的生命与侗家孩子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STRONG>  诚意感动侗家人·数百女孩进课堂</STRONG>      作为“老石老师”的女儿,石春梅在新或村得到了侗家人的尊重,但在村民的言谈中她也遇到了困惑??侗家人怀疑“女人也读过书,也能教好孩子?”;在教学中,她遇到了难题和不解——孩子们听不懂汉语,整个寨子没有一个女孩入学。 <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 老或村的孩子   “我也是个侗家人,也会点侗语,我就一边跟村民们学侗语,一边用汉语、侗语双语教孩子们念书。”石春梅说。侗家的孩子不懂普通话,更没有学前教育,石春梅只能一切从头开始,从1 1=2到简单的拼音字母,她首先把这些翻译成侗语,让孩子们听懂,然后用大量的举例,让学生理解,再用普通话教学。这样的双语教学加上极大的耐心,语言上的障碍很快被克服了。但是寨子里流传了上百年不让女孩读书的习俗却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在他们的观念中,姑娘总是要嫁人的,读了书也是便宜别人,而且寨子里的人都觉得谁如果送姑娘读书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会被人耻笑。”摸清村民的想法后,石春梅开始找办法劝说村民。        起初,村民们对她的劝说都无动于衷,并一次次刁难石春梅——不开门,不见面,甚至不让女孩与她碰面。但是,倔强的石春梅并未放弃,傍晚,她在寨门口“堵”干完农活的女孩们,给她们讲外面的世界,劝她们读书走出大山;晚上,她用“耍赖”的方式,住在有女孩的村民家中,用自己的经历说服他们家长……    石春梅的努力在感动了侗家人,村民们对她的态度有了转变,不再直接拒绝她的劝说,大多以“家务不能缺了女孩”为由进行推脱。接着,石春梅更为“惊人”的举动完全征服了新或村人——    女孩潘被妮的父亲曾经说过:“如果要小被妮读书,除非有人能把她的活干了。” 让潘父没想到的是,这句话讲出的第二天,石春梅就出现在了他家中,帮潘家洗碗、做饭甚至还和潘家人一起到田间干农活、上山砍柴。    这样的家务做了一个学期后,潘父被感动了,他向石老师鞠躬表示道歉,潘被妮入学了。随后,石春梅用同样的方法感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上百名女孩在随后的日子里先后走进了学校。    自此,新或村侗寨“女孩不能读书”的习俗被石春梅完全打破。从江县教育辅导站提供的资料显示,石春梅15年中还先后到过高余、老或两个侗寨,并帮助侗寨的大多数女孩入学,其中老或村的女孩入学率达到了100%。         侗家人的女孩都能读书了,这让石春梅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是,她目前任教的老或村破陋的教室却成了她新的心结, 2005年,她用丈夫的工资作抵押贷款4000余元,与老或村村支书和从江县教育辅导站的负责人商议,村民们自愿每家出一棵沙木,准备给寨子建一所能遮风避雨的学校。奔波一个多月后,石春梅发现自己村民们的集资远远不够建起一所学校。2005年底,石春梅的事迹被一位香港客商知道,港商与从江县政府取得联系,并出资4万余元资助她建校。“我想给这个村子留下点什么”,石春梅现在又在为新的教室忙开了。    在问及石春梅今后的打算时,她笑着说,只要村里继续聘请她,她将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侗家人对她太好了,她现在也终于明白当时父亲为什么坚决让她到侗寨教书的原因。逢年过节,村子里的人都会带着自家做的食品送给她,她平常吃的蔬菜、辣椒也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侗家人对她的深情厚谊让她不会计较现在每月180元的报酬,侗家孩子能走出大山,改变贫穷是她现在最大的心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