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92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仁宝:创造田野“神话”的共产党人——转载于新华网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ʯ 发表于 2009-9-21 05:4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0.9平方公里,占全国版图不足千万分之一,然而,它一年创造的产值达300亿元,实现利润达20亿元,超过了我国西部一些地市一年的财政收入。这里家家住着400到600平方米的花园洋房,户户有着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存款。电脑、汽车、别墅……这些如今城里人还远没有普及的现代家居设备,早几年前就走入这里的寻常百姓家。这里民风淳朴,人人相敬,家家和睦。“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农民的乐园!”你看不到吵骂、打架和赌博,看到的只有笑容、自信和忙碌。多少年来,这里的犯罪记录都是零。     …… 它只是一个村,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它的名字叫华西,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下属的一个小村落。     它更是一个神话!而创造这神话的人,是华西村农民和他们的带头人吴仁宝!     什么是社会主义,老百姓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1961年,华西村正式组建,33岁的吴仁宝任村支部书记。当时的华西叫生产大队,下设10个生产队,人口667人,可耕地841亩。12个小自然村落,破破烂烂。茅草房,泥垛墙,羊肠小道弯弯曲曲,贫瘠的土地七高八低。     党把这200多户人家、700多口人、800多亩地交给你吴仁宝,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党增光。吴仁宝决心带领大家艰苦奋斗,重造山河,彻底改变华西贫穷的面貌!1964年,他带领干部群众踏遍全大队1300多块土地、40多条河流,一边勘察,一边商量,最终制定出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此后,华西人在吴仁宝的带领下,顶风雪,冒严寒,战天斗地,一步步改造着华西的面貌,被人称为“做煞大队”(意为干活苦死了)。到1972年,华西搬掉了984条田岸,削平了57个土墩,填平了39条废河沟渠,挑走了110万立方米土,把原来1300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当年实现亩产突破一吨,提前8年实现了华西十五年规划。到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华西亩产猛增到2704斤,工副业达到28万元,村集体积累60多万元。华西由“做煞大队”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先进村。 如果吴仁宝只是改造山河,在土地上刨食,华西最多也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走上富裕之路。吴仁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大胆、巧妙而又坚定地开始尝试乡镇工业的探索。     1968年,精明的吴仁宝算了一笔账。当年,华西人口比建村时增加了142人,而土地只增加了6亩。今后,人口还将呈迅速增长之势,而土地几乎是一个常数。吴仁宝认为,如果把农民都绑在土地上刨食,肯定没有出路。吴仁宝想到了办厂。在“以粮为纲”和“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盛行的年代,这需要多大的胆识和勇气啊。     于是,一个小五金厂在华西偷偷开张。1978年,这个五金厂摘掉“地下”的帽子,向世人公开时,它已经为华西集体经济创造了135万元的利润。华西人均年分配也上升到了220元。吴仁宝用五金厂赚的钱建起了当时苏南很多县城都没有的五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和中小学,华西人自豪地称它为“教育大楼”。  改革开放,给了吴仁宝巨大的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带领华西人民进行突飞猛进地建厂。钢铁、毛纺、冶金……吴仁宝变戏法似地让华西村的田野上矗立起一座座既美观又环保的大型工厂,建立了苏南农村第一个工业园区。到1988年,华西村的经济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一、三产业为两翼的多元化格局。当年,华西年产值超过了1亿元。而到2005年年底,华西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让世人瞩目的300个亿!     什么是社会主义?吴仁宝对此有着朴素的理解。他说,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让老百姓幸福,是我一生最大的满足。<STRONG>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STRONG>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地方富裕起来后,黄赌毒开始泛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开始抬头。作为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吴仁宝,敏锐地洞察到,不能让这些歪风邪气滋生滋长。他响亮地提出,华西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每个礼拜天,华西村党委都要召开党委成员学习例会,学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吴仁宝说,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有淡季旺季。此外,对全村村民,村党委不失时机地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求村民自觉做到“守法、守约、守信誉”。只读过3年私塾的吴仁宝,自编出了《十富赞歌》和《十穷戒歌》,至今传唱在华西村的街巷。智能富———学文练艺成才富;勤劳富———爱岗敬业辛劳富;节俭富———精打细算聚财富;守法富———遵纪守法健康富;守信富———恪守信用客多富;团结富———家族和睦同心富;帮带富———邻里相亲互助富;育才富———育好后代子孙富;集体富———巩固集体共同富;爱国富———国家强盛安定富。再看《十戒穷歌》。逐渐穷———多因放荡不经营;容易穷———家有钱财手头松;懒惰穷———朝朝睡到日头红;无才穷———不学无术人无用;心散穷———家族不和常内攻;受骗穷———不识良朋钱骗穷;违法穷———违法贪财进笼络;无度穷———浪吃浪用山用空;失算穷———算计不好一世穷;三害穷———嫖赌吸毒彻底穷。为了治赌,吴仁宝别出心裁地想出了社会监督、举报重奖的妙招。他两次在左邻右村张贴出《公告》,后来更是将《公告》登到了县党报上。凡是举报华西村民赌博的,一经查实给予举报人1万元奖励。然而,公告至今,这份奖励一分钱也没能奖出去。华西有几十家公司,但有一个公司与众不同,堪称全国首创。它叫“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 那是1988年全国公司热的时候,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向钱看,华西村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吴仁宝忧虑不已。他决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挑选出5名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党员干部来开发“精神文明”业务。他还在各个村办企业中聘请了20多位信息员、采购员,在全村建立了40多个联络点,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转抓看不见的“钱”(社会效益)。一个国外没有、国内独创的“公司”在华西一办就是10多年。如今,在这个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的“华西村艺术团”,每周在华西礼堂演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华西人“要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而这个艺术团团长就是吴仁宝。<STRONG>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STRONG>这些年,全国前来华西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有一个问题,总是被提及。他们问吴仁宝,几十年来,你带领华西摆脱贫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最关键的一条经验是什么?     吴仁宝笑眯眯地说:实事求是。他补充说,“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吴仁宝说过假话,而且可能还不止一次。     1958年,全国刮浮夸风的时候,吴仁宝报出了一亩地收3700斤的高产。没想到隔壁的长寿乡报出了一亩地收1万斤的更高产。吴仁宝不服气,说他1万斤亩产是假。事后,吴仁宝想,他亩产万斤是假的,我亩产3700斤不也是假的。自己不实事求是,还批评人家。吴仁宝深切地感受到,要做到实事求是是多么的难。不实事求是,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包产到户已在全面展开,而当时只有一个声调:包字万能,一包就灵!似乎谁不包,谁就背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这样的帽子从四面八方打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华西村。吴仁宝又一次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政治压力。     吴仁宝带领干群认真学习党的三中全会决议。决议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允许全国各地推行一切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做法和责任制,中央并没有说搞一刀切,搞单一的模式,而是“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吴仁宝顶住了压力,没有分掉华西的一分地,而是继续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从上世纪60年代偷偷办厂,70、80年代“分田到户”,到90年代风靡全国的企业改制、“抓大放小”……在华西,吴仁宝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走华西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的故事,人人都能给你说出好几个。     我要那么多钱干嘛?还是留给村里,留给大伙吧     今年已78岁的吴仁宝,一生从未离开过生他的这个村子,即使是组织任命他担任江阴县委书记期间(1975年~1980年),他仍兼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华西度过的。     他离不开这片土地,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     1980年5月,江阴县直机关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即将召开的中共江阴县第五届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当时作为县委书记的吴仁宝竟然落选了。这是吴仁宝一生从未有过的一次大起大落。上级决定调吴仁宝任地区农工部负责人。然而,吴仁宝请求说,我来自华西,还是回华西。我是党员,我一生惟一的愿望就是为农民多干点事。就这样,吴仁宝从“县官”的宝座上又回到了华西当农民!     吴仁宝送子的故事曾让多少乡亲感动而流泪!     那一年夏天,村民孙良庆12岁的孩子不幸溺水身亡。孙良庆夫妇哭得死去活来。眼看着好端端的家庭就要垮掉,吴仁宝心里也焦急万分。最后,他决定将自己12岁的四儿子送给孙家。孙家夫妇说什么不敢相信也不答应此事。因为,吴仁宝最疼爱四儿子。最后,吴仁宝坚持将四儿子过继给了孙家。     如今,华西村民都住上了洋气的现代化别墅,只有吴仁宝,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老楼房里。     走进吴仁宝的家,记者印象最深的只有3样东西,一是满墙悬挂的吴仁宝各个时期的合影,它正好遮挡住斑驳褪色的墙面;一是陈旧得嘎嘎作响的地板;另一个就是一张老式双人床。从70年代至今,吴仁宝夫妇就住在这个简陋的房内。     华西的老百姓说,一开始,吴仁宝讲,等全村老百姓都住上别墅后,我就搬进别墅。现在他却说,我住老屋习惯了。     “三不”是吴仁宝早年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住房,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几十年来,他恪守这一规矩,完全做到了“三不”。     岂止是做到了“三不”?吴仁宝连各级组织按政策奖励给他的5000多万元都分文未取,全留给了集体。他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嘛?还是留给村里,留给大伙吧!”     他,中国最小最小的一个村官,却是田野里诞生的一名真正共产党人!<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刘沙沙 发表于 2009-9-21 08:21:50 | 只看该作者
吴仁宝:创造田野“神话”的共产党人——转载于新华网<div class=[/img]2006-1-25 16:56

17

主题

9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tooths1588 发表于 2009-9-21 10:58:10 | 只看该作者
吴仁宝:创造田野“神话”的共产党人——转载于新华网<div class=[/img]2006-1-25 17:27

24

主题

10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sectam6366 发表于 2009-9-21 13:34:30 | 只看该作者
吴仁宝:创造田野“神话”的共产党人——转载于新华网<div class=[/img]2006-1-25 17:28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whomsotinpot 发表于 2009-9-21 16:10:50 | 只看该作者
“华西的形势叫既不大好,也不小好,今年又比去年好,而且为明年比今年好打好了基础。” 吴仁宝“绕口令”式的开场白引起了台下听众会心的微笑。众所周知,这席话是他每次主持村民大会时的“保留节目”。然而,这并不是华西村的村民大会。台下坐的也不是华西村村民。——在刚刚启用的华西村南苑宾馆 会议厅,“华西村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在林立的摄像机和话筒之前,吴仁宝,这位曾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达40多年之久的78岁老人,一身“仁宝”牌西服,满口浓重吴音,从容应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4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的发问,打开心扉,用他睿智而平民化的语言、深邃而朴素的哲理,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畅谈华西村的现在和未来。记者们对华西村“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表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记者问:“您觉得华西发展到今天,靠的是什么东西?”吴仁宝回答得不假思索:“华西发展到今天,一是靠中央的方针政策,二是靠科学发展,三是靠实事求是,把中央精神跟华西实际相结合。”又有记者问:“您的创新动力来自哪里?”吴仁宝阐述了自己的独到理解:创新并非超前,而是要将中央政策贯彻到底,中央政策的精髓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国家富强。“是什么使华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齐头并进 ”亲身感受了华西人的文明善良的记者发问。吴仁宝说,这跟村里的教育有关系 “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的“三不忘”、“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是村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记者们对吴仁宝的精神世界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您退下来后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一名记者询问。吴仁宝幽默地回答 “方针政策,党纪国法,管好一家,我现在就是做这个工作。”又有记者担心 吴仁宝缔造了神话,后来者会不会拘泥于他的模式而不愿去闯新路 吴仁宝立刻纠正了“模式”这一提法。他说,他最怕“模式”二字,一谈模式,就变成了一刀切,不能从实际出发了。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要固定模式,这个就是创新。记者们提问越来越踊跃,吴仁宝的回答也越来越精彩,听完即答,不需要一秒钟的沉吟。一位记者抛出了“敏感话题”:为什么两年前吴仁宝退休后,接班人恰恰是他的儿子吴协恩?全场静寂。这的确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家倾听吴仁宝如何作答。吴仁宝的回答有理有据:“华西培养接班人是培养群体,不培养个人。谁都可以当接班人,但其中有一个标准。他要有三个力:组织能力、发展能力、控制能力。”吴仁宝历数了吴协恩办企业、搞黑龙江华西村等业绩,“所以他全票当选。”从2003年吴协恩上任至今,华西村的销售收入以每年一百个亿的幅度增加,吴协恩毫不讳言对儿子的称赞,听者频频点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千万个像吴仁宝这样的带头人。“如果高科技能把你克隆千千万万个就好了。所以我今天想问:吴仁宝会不会绝版呢?”一位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吴仁宝笑了 “克隆也有假的,像这次韩国的克隆事件,假了九个,可能还有两个是真的。”台下都笑了,这老头儿,知识结构还挺先进。吴仁宝真诚地表示,自己只是过去的村支书,没有受到国际化洗礼。“吴仁宝这样的人,今后只会多不会少。这次中央五中全会精神,就是对农村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次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把我们党的传统继续下去。”他坚信,未来的村干部只要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肯定会超过自己。   <STRONG><U>记者的提问越来越深入和尖锐,吴仁宝的回答也越来越迅速和机智,常常是脱口而出,旁边的普通话翻译都赶不上趟了。他用“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来总结自己一生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他用“实事求是”总结自己多年担任村支书的经验;他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来概括华西精神…… </U></STRONG><STRONG><U>  发布会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吴仁宝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大新闻”:2006年起,他将连续五年开办全国万人村支书交流班。“到我们华西来五天时间,食宿统统由华西支付。500元一个人,1万人500万元,5年2500万元。这个钱值得,如果5万个支部能够有一半取长补短,回去发展了,这个价值就无法估量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吴仁宝的宣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U></STRONG>   原定两个小时的发布会延长了半个小时,记者们仍意犹未尽!“一个村官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本身就是一大新闻了!”“早听说吴仁宝是理论家、是实干家、是哲学家,更是语言艺术家,真是名不虚传。”会后有记者问吴仁宝:“您给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吴仁宝笑着伸出指头 “80分。”   “吴仁宝最近中耳炎发作,他担心听不清楚记者的提问,会前特地请医生抽了耳中的积水。”江阴日报原总编辑蔡意同向记者们透露了这样一个关于“新闻发布会”的新闻。(转载于光明日报)<STRONG></STRONG><STRONG>我的一点感想——</STRONG>读吴仁宝事迹有感我用粗字体和加下划线的部分是希望我们侗乡的村支部也能够赶上这个机会,争取能有一个村或几个村的支部书记去江苏华西村作交流考察啊!相信对我们侗乡的村干部会有所启发和激励的。我们也要“走出去,引进来”,各位村书记也不要以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只要你走出去了,把外面的新思想带进来,不再如井底之蛙。想想当年的吴仁宝不也是个没文化的人吗?以当时同等的条件,为什么华西附近的村却没有象华西那样先发展起来呢?如果当时的华西不是吴仁宝当领头人呢?如果.....太多的如果了。所以,我真心的希望我们侗乡的基层领导思想动起来、胆子大起来、步子迈开来!侗乡的幸福生活就一定能早日实现!当然,我们肯定无法做到跟吴仁宝一样的成绩,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行动了,那一定也会使我们侗乡发生彻底的变化,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如果我们不行动,坐等中央(上级)的扶贫政策,那么我们将要错失更多的机会,我们将在很长一段时期甚至永远就只能守望贫穷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或许我们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想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但一碰到困难就趴下了,然后我们总会有许多许多的借口,许多许多的理由辩解我们为什么如此贫穷,为什么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央(上级)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对我们侗乡来说是僧多粥少,远远不能解决到根本的问题。我们不能走工业化,那么我们可以因地制宜走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呀,打造新时代我们侗乡的“南泥湾”!现在工业发达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越来越凸显了吗?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近些年来都发现,现在他们所吃的东西没有哪样是没有受到污染的了,城里人吃的猪肉也没我们农村的好吃;天天吃的青菜萝卜也总是没我们乡下人吃的那么爽口、那么放心等等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啊。以黎平为例,现在机场已经修好在那了,如果我们黎平县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搞好我们的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业,政府牵头,一部分领导主内,将整个县的农民都组织和整合起来,(也可以先在个别乡镇做试点,不一定是全县)引进技术和资金,将我们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发展成规模化、标准化,然后另一部分领导主外,主抓销售,到全国各地找市场,如各地的农贸市场、大小超市、肉菜市场等等,争取跟他们建立长期的协议供货合作关系,让他们发财我们也跟着发财(发展)。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主内的领导一定要将我们的各种农副产品的质量要把好关,这也是非常关键的。相信我们的机场会真正的派上用场的,到时可能我们还会嫌我们的机场太小了、航线太少了。我认为,机场的建成,是我们黎平乃至整个侗乡经济发展的契机,能否把握住那就要看我们黎平人(侗乡人)自己了!侗乡人其实吃的也是大米白饭,并不笨,只要我们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步调和谐,不要只是为一己之私利着想,更不要内斗,我们没理由不能发展啊!事在人为,失败了并不要紧,就象是两年前一个和我合伙在广州办公司的朋友,也是我的领路人跟我说的那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原因。因为那时我在去和客户谈一些业务回到公司,我们在交流一天的收获的时候,我总喜欢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吴仁宝和华西村的今天也是吴仁宝和华西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光有吴仁宝这样的好支部书记而没有全华西村人的一致配合那么也不会有今天华西村了,反之,如果华西村的群众思想都一致、都想致富奔小康,但没有吴仁宝似的好带头人那么我们也不会看到今天的华西村。再说一个例子,想当年和华西一样出名的还有天津的大邱庄,带头人是禹作敏,在今天看来他也是一个想当当的传奇人物,他过去的事迹一样能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一些启发。在禹作敏的带领下,同样一穷二白,村民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最终解决了温饱问题并走上了集体发家致富到道路,成为和吴仁宝同一时代的传奇人物,只是后来没能抵挡住来自各方的赞誉,骄傲自满的思想开始膨胀,曾为了一雪当年用草绳做皮带的苦难,花了上万块钱买了一条皮带。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于1993年4月15日被捕入狱并于1999年10月3日因心脏病忽然发作,经抢救无效在天津天河医院离开了人世,终年69岁。按照禹作敏的遗嘱,丧事不穿白,不收礼。当禹作敏的骨灰运回大邱庄时,大街两旁挤满了人群,尤其是和禹作敏朝夕相处10余载的原十一生产队的社员们, 他们眼含热泪站在大街两旁,默默地为“老队长”送别。禹作敏的功绩,人民不会忘记;禹作敏的错误,法律也不会宽恕。这算是提外话了,但又不得不提。这就是典型的带头人作用啊!(有关禹作敏的更详细的传奇事迹大家可以上网自己搜寻)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必须看的两个带领百姓集体致富的真实故事,虽然两个主人公的结局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奋斗经历却让我们感慨良多、受益非浅。总之,在千万条道路中总会有一条路适合我们侗乡人走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主动去寻找那条路,那条使我们侗乡改颜换面奔小康的路。我们决不能坐等中央(上级)修的那条脱贫致富的路到我们侗乡了,那样或许我们也能有一天脱贫,但我们还会要等上多少年月呢?还要用多少代人去等呢?

17

主题

8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6#
diana56219 发表于 2009-9-21 18:47:10 | 只看该作者
<STRONG>中国每个县有这样一个村就好了!</STR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