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3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州民族文化之我见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pokers2641 发表于 2009-9-21 19:4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4-01-02 08:41:50) 金黔在线讯 贵州民族文化具有三大特点: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有机结合,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机结合,优良传统与时代要求有机结合。所谓“有机结合”,便不是简单地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被誉为“世界级旅游胜地”的黔东南,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苗侗风情根本分割不开。山清水秀、林木葱茏的都柳江畔与鼓楼矗立、花桥横跨的侗族村寨,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侗乡山水风情画,很难将其分为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两部分,因为,那绿染长天的杉树林,并非全是天生的。古往今来,苗村侗寨,每生一个孩子,村民为其种植一百棵小杉树,十八年后,孩子长大成人,小树长大成材,家人即以部分杉材为其办婚事,俗称此举为“种十八杉”。此种风俗为营造万亩杉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鼓楼、花桥、吊脚楼,无疑都是人文景观,但一座座鼓楼酷似一株株巨杉,一座座花桥酷似一排排卧杉,一座座干阑式吊脚楼酷似一个个鸟巢,显然都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巧妙应用,是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的生动实例。“地域文化”指的是具有贵州地方特点的民族文化、“主流文化”指的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传统文化。在贵州,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文化,常常被人视为贵州“土著文化”。比如傩戏、地戏就被某些专家视为“贵州土产”。其实傩是一种流传很广的传统文化现象,古代中原地区十分盛行。武陵山区的苗族同胞将傩称为“闹”,显然与傩同音。苗民还傩愿(苗语称“桥闹”),必用“把队查”(即“汉傩司”),且多唱汉词,足见汉文化对苗文化影响之深。但同时,在还愿过程中又有苗族特点,显示出苗傩与汉傩有区别。苗族服装,侗族头饰,非常精彩,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但如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古代陶俑、壁画对照,不难发现某些相似之处,此乃说明,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犹如风味食品,不能全然抛开原来的汁,也不能完全没有原来的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可能不注入新鲜的汁,也不可能不产生新鲜的味。实践证明,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新汁新味,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因而更富生命力。一切优良传统总是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优良传统排斥时代要求,苗族服装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苗族同胞拥有一百多种服装款式,那是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来的。这类服装款式将古代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松桃苗族妇女穿的“奥满襟”,与慈禧太后,还珠格格们穿的衣服很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是古代苗族服装与清代满族服装的有机结合。(吴正光) <div id=[/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