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探秘

2013-04-15 11:26:55 作者:编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一般也称北宋四大书院,宋代四大书院。是后人对宋代历史悠久、影响广大,或官方褒扬、朝廷赏赐,或名人主讲,人才辈出,或规模较大,世人称道的书院的例举。&ldquo;四大书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南宋,起初是对北宋时期四大著名书院的称谓。另外也有宋初四大书院和南宋四大书院的说法。对“四大书院”的说法历来不一,除了四大书院,还有六大,八大之说。唯一受到各种说法公认的是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而最受公认的四大书院是: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城南的应天书院;河南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p>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以及晚清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ldquo;千年学府,弦歌不绝&rdquo;,至今书院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p>

  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前临湘水,后枕岳麓山,四周林木荫翳,环境幽静雅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高度协调。书院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冠。书院之前,东晋陶侃在这里建杉庵,唐代修道林精舍于此,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都曾在此开舍结庐。深爱岳麓山川之胜,栋宇之宏,流连不舍。直至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由官府投资创办。1001年,又由知州李允则向朝廷请以国子经籍。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书院因之名声大振。宋室南渡后,书院罹遭兵火。后于1131年(高宗绍兴元年)修复,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在书院主持讲学期间,书院规制一新,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道林寺在书院左,为唐宋时长沙名刹,今不存),更有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史籍上还把岳麓书院称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提。1276年(恭帝德佑二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1286年(元世祖至二十三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四字赐给书院。乾隆(1736-1795)年间,又重振旧观,奠定了现在书院的规模,乾隆皇帝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使这所古代高等学府得以保持其历史源流而不断,封建帝王的关注和题额、赐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书院由讲堂、文昌阁、六君子堂、崇道祠、四箴言亭,湘水校经堂、十彝器堂、半学斋、赫曦台、山门等主要部分组成。</p>

\

  白鹿洞书院</strong>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东南五老峰下,距九江市区30公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三千亩,古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这里山水环合,清邃幽静,两山夹岸,一水中通,四周高,中间低,俯视如洞,&ldquo;有泉石之胜,无市井之喧&rdquo;,是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域,是庐山&ldquo;世界文化景观”的主要景区,是江西省古代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p>

  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时经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rdquo;,理学家朱熹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讲过学。 书院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rdquo;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这是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ldquo;御书阁&rdquo;。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p>

\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p>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嵩阳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现有房舍百余间,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中轴线为五进院落。书院西侧,有两株高大无比的古柏,分别名为&ldquo;大将军&rdquo;和&ldquo;二将军&rdquo;。&ldquo;二将军&rdquo;柏树树龄在4000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嵩阳书院大门外西南侧竖立一座大唐碑,为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很高的价值,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碑刻。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的这些建筑已全部损毁殆尽,今天在原址只遗留有少量的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是为标记,与历史文献的记载颇能相互印证。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p>

\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旧城州之东。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rdquo;。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p>

  应天书院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在宋钦宗时毁于战乱。直至明朝嘉靖时,御史蔡瑷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沿用旧名。但不久,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但短暂的辉煌后又被废止。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有邑人杨悫&ldquo;乐于教育”,在将军赵直的支持下,聚徒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楚丘人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就其地筑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使应天府书院扬名的另一位人物就是那个吟出&ldquo;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到北宋商丘已为全国第二大都市。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随着范仲淹等资深名人的加入,商丘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并且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br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