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民族访谈

如何理解今天的民族主义

2015-01-03 22:03:43 作者:刘培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0

 

    在中国的文化中原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语》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儒家认为人和万物为一体,人和自然、人和社会是递进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太强烈的民族主义,中国人对人的区分是按照家、国、天下这个序列开始的,也即天下主义、四海一家是中国人的理想。

  古人是按照文化来区分民族的,达到一定文化水平就是“华”,达不到一定文化水平就是“夷”,“华”“夷”是可以转换的。中国人对于所有的人和物事持包容心态,认为文化是一个传播的过程,而不是征服的过程,不同文化是可以相互交流的。

  民族主义是在近代西方开始出现的。西方由封建国家过渡到民族国家的时候,需要重新寻找国家合法性的根据,因此通过一种想象来重构自己的民族、重构共同体。于是民族主义,同一种文化、同一个地域、同一种历史意向被塑造出来。

  但民族主义的想象也带来一些问题。民族主义既可以成为对外独立、对内一致的基础,也可以成为对外强权、对内压抑的借口。过去的民族主义可能更强调文化传承、族群一致,现在的民族主义更强调在宪政框架下,尊重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公民责任和现代国家责任。在宪政框架下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构建现代民族统一性的基础。

  在中国,民族主义是从19世纪、20世纪才开始慢慢出现的。中国原来是天下主义,受到西方侵略的时候,中国人忽然发现自己不是天下的中心,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想象来确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思潮,一种是万事不如人,全部都需要学习;还有一种是重建中国本位文化,强调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这两派都没有对现代国家的建立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发展的进化论,以及进化论史观之下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理念建立起来的。这种想象共同体给政权带来合法性基础,也给普通民众带来了自豪感并确立身份认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也随着其他国家的转型,我们的民族主义的想象似乎正在坍塌。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随着“历史的终结”,进化论的历史观受到质疑。第二,我们忽然发现中国人民不是那么幸福,可能更差。所以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整个社会焦虑症的反映:当原来的话语系统不能界定国家形象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重新界定我们的形象?个体如何确立自己的认同感?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这方面持续努力,表现为: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二是我们开始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今天民族主义之所以甚嚣尘上是因为当其他价值观都有疑问时,当个体身份认同出现问题,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公民责任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时,民族主义这种诉诸本然、无须论证的价值观就有了市场。

  民族主义对国家来讲既可以是统一的力量,也可能是分裂的毒药;既可能是公民自信心的来源,也可能是压抑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借口。今天的民族主义是我们原有的想象共同体坍塌,而新的想象共同体还没有构建起来的情况下出现的过程性现象。所以新媒体需要为中国塑造现代国家形象和现代公民形象而努力。我们要塑造公民形象,在公民权利、公共领域和重建社会的基础上,塑造一个负责任的、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地位的国家形象,并且承担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民族主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关键词:民族主义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